我兒子2歲多,最近幾個周末帶他出去玩,發(fā)現(xiàn)他總是時不時的抓人咬人,我現(xiàn)在帶他出去都心驚膽戰(zhàn),生怕一不小心他又抓傷哪位小朋友,孩子為什么老喜歡抓人咬人?
上周末帶他出去玩得好好的,不知為啥他又突然抓了人家一下,還要咬人家,小朋友的臉被抓出一條指痕,我頓時感覺老臉都丟光了,氣得當眾揍了兒子的屁股。為啥我的孩子喜歡抓人咬人???
秋日里的小鳥
秋日里的小鳥,
你這種“老臉都丟光了”的情況,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
其實兩歲左右的男孩出現(xiàn)這種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孩子發(fā)育到一定年齡的標志,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
另一方面,雖然這是孩子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但如果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那恐怕以后這種丟老臉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fā)生危險時,首先要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會受傷的?!比缓蟀押⒆拥淖⒁饬D(zhuǎn)移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好處——
寶寶并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解決問題,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wèi)或是生理特征。一旦還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比如得到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lián)系起來,也因此可能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多稱贊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
給孩子做好榜樣——
很多時候看著可愛的孩子,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的咬咬耳朵、咬咬手,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他也可以這樣對別人。所以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我們也要避免給孩子帶來誤導。
不要用打來懲罰孩子——
當孩子打人時,盡量不要用打的方式來懲罰他,最好“冷處理”——把正在哭鬧的孩子放在一邊,可以告訴他,父母很愛他,但需要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說話。
找出打人原因——
可以嘗試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孩子打人咬人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zhì)找出來,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對的地方。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后再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情況需要對癥處理,只有我們好好了解孩子咬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真正適合糾正我們孩子咬人行為的方法。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多些耐心、多觀察、多關心,這樣才會找到教育引導之道。
如果經(jīng)過多次教化,孩子仍舊不改怎么辦?再最后給你支一招:在不給別人造成危險的正常范圍內(nèi),這塊老臉,丟就丟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