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輕者無癥狀,或繞臍疼痛,時作時止,腹痛時可有條索狀物,時聚時散,胃納差或有異食痹,夜睡不安或磨牙。重者面黃肌瘦,甚則愛挖鼻孔,咬唇角,嗜食土、菜葉、生米、火炭等。面部有淡色蟲斑,鞏膜有灰藍點,下唇內(nèi)可出現(xiàn)顆粒樣透明小白點,舌尖紅,有刺點或舌尖紅赤,苔黃膩或花剝,脈弦滑。部分患兒有成蟲排出,偶見嘔蟲或大便鏡檢有蛔蟲卵。
癥狀: 蟲棲腸道。
方藥:驅(qū)蛔連梅湯。
使君子12 克,榧實10 克,雷丸10 克,青皮5 克,檳榔8 克,花椒3克,烏梅10 克,枳殼8 克,苦楝皮15 克,川連3 克。
方解:川連、烏梅、花椒、苦酸辛并用以制蛔;使君子、榧實、雷丸、苦楝皮殺蟲;檳榔、枳殼、青皮導滯以下蟲。
加減法:大便堅實者可加大黃、元明粉。
主證:此為蛔蟲竄入胃或膽,突然右上腹或劍突下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彎腰曲背,或輾轉(zhuǎn)不安。劇痛時捧腹踡臥或哭叫打滾。惡心嘔吐,肢冷汗出,或吐出蛔蟲。腹痛陣作陣止,重者可持續(xù)腹痛。畏寒發(fā)熱,如因濕熱蘊伏,膽汁外溢可見黃疽。
癥狀:蛔厥(膽道蛔蟲)
方藥:烏梅丸。
烏梅10 克,細辛3 克,川椒3 克,川連3 克,黃柏6 克,當歸5 克,桂枝3 克,附子5 克,使君子12 克,干姜3 克。方解:本方取蛔“得酸則安,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之意。烏梅、川椒、細辛、川連、黃柏是酸、辛、苦并用,以烏梅為主藥。干姜、桂枝、附子溫臟去寒,以助川椒、細辛以伏蛔。使氣機通達,調(diào)整胃腸,故又能止痛止嘔。
加減法:痛甚加元胡10 克。積實10 克;便結(jié)加大黃6 克。
膽道蛔蟲繼發(fā)感染出現(xiàn)黃疽時,可用清熱利膽驅(qū)蛔法。以小柴胡湯合驅(qū)蛔湯。茵陳12 克,白芍10 克,使君子12 克,柴胡6 克,法夏8 克,黃芩8克,元胡8 克,苦楝皮12 克,銀花10 克,檳榔8 克。
(1)劇痛時,可用陳米醋口服,每次20~30m1,隔1 小時1 次,連服3~5 次。
(2)炒使君子肉,使君子去殼及衣,用其肉炒黃,每歲服1 粒,清晨空腹服,連服2 天。
(3)苦楝根二層皮:每公斤體重3~6 克(鮮皮),睡前煎服,或晨間空腹服。
(4)針灸:腹痛劇烈:天樞、中院、足三里、內(nèi)關(guān)、陽陵泉?;棕氏却逃阃杆陌住⒛懩已?,后刺內(nèi)關(guān)、足三里、中院、人中。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