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20分鐘到家,我給我媽打電話,告訴她準備飯。我媽在電話里說,小樹哭的像中邪了一樣?? :“他從來都沒這么哭的這么奇怪過,頭亂搖,兩只腿亂蹬。我要抱他,他就讓我走。我離開一步,他就讓我回來。
我實在不知道怎么辦了?!?
我媽聽起來有點驚慌:
“我們剛才從外面撿了一個氣球拿回家,
我懷疑是這個氣球有邪氣,正打算扔了?!?
我淡淡的“哦”了一聲。
氣球中邪?——這腦洞也太大了!
被情緒沖擊的小孩,只能大哭起來
進門的時候,看到我媽正在抱著小樹猛親。
“我終于搞清楚怎么回事了!”我媽如釋重負:
“我一直用你那個傾聽的方式安撫他,
問他怎么了,真沒想到,
兩歲多的孩子腦子里想了這么多事兒。”
根據(jù)我媽口述和小樹的回答,
事情大概拼湊為這樣的:
我媽在做飯的時候,一個人忙不過來,
對著正在看手機的我爸,
怒吼了幾句類似
“就知道玩手機,從來不幫忙做飯……”的話,
聽起來很像吵架?? 。
當時小樹正在我爸旁邊,
他聽到我媽的話,伸手打了姥爺。
“我輕輕的打的,我怕姥爺疼”,小樹自己說。
輕輕的打了,又覺得沒辦法發(fā)泄情緒,
仿佛和我媽剛才的語氣不相符。
但是他又覺得自己不該打姥爺。
不想讓姥姥嚷,所以讓她走,
可是她走了又覺得很難過??……
小樹被這樣強烈但是又相反的情緒沖擊,
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哭起來,
以發(fā)泄心中的糾結。
當姥姥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趕快跟小樹道歉,“姥姥以后不嚷了”。
小樹偷偷看了我媽一眼,迅速的親了她一下,
然后摟住姥姥的脖子,把頭埋在姥姥胸前。
“小樹是想幫姥姥出氣,
還是想幫姥爺出氣呢?”我媽問。
“都有?!毙浠卮?。
全家人都笑了,松了一口氣,卻依然沒那么輕松。
家人吵架,孩子并不關心誰對誰錯
媽媽跟我講這些的時候,
小樹趴在姥姥懷里靜靜的聽看著,
閃著亮晶晶的眼睛。
我聽完,既沒有積極傾聽我媽的著急,
也沒搭理小樹的害怕,
更沒有表達我對媽媽傾聽小樹的感謝,
而是直愣愣的來了一句:
“我小時候聽見你們吵架,一定也這么難受?!?
話一出口,覺得不妥,
但這真是我當時唯一想說的話。
我小時候媽媽脾氣可比現(xiàn)在火爆的多,
爸爸也不甘示弱。
硝煙炮火中,豈有完卵。
爸爸媽媽吵架時的感受我已經忘記了,
但是時至今日,只要聽到媽媽對著爸爸嚷,
一定關緊房門,心里一陣翻騰。
我身體里流著他們兩個人的血。
每一次聽到他們吵架,
就好像我的身體分裂為兩部分,
彼此爭斗,撕扯的是同一個身體,
沒有哪一方會贏。
有時候,吵架之后,媽媽會跟我訴苦,
告訴我爸爸是多么不講道理,她有多委屈。
作為一個孩子,我不關心誰對,誰錯。
我不想知道那些道理。
我只感覺到深深的憤怒,憤怒極致的悲哀。
這些感受,在將近40歲的我身上,依然存在。
有時候我會埋怨自己,不夠接納和包容——
爸爸媽媽相處的方式,是他們自己的事。
我要做的是盡孩子的本分,不要參與其中。
今天,兩歲半的小樹,就這樣給我們展示了
家長之間吵架的情緒,
是如何像病毒一樣蔓延到孩子身上的。
孩子不善語言,也不懂邏輯,
他們使用感受與這個世界鏈接。
所以他們非常的敏銳。
他們能夠感知我們細微的變化。
而一句帶著強烈情緒的指責,
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暴風驟雨。
小樹被這情緒的龍卷風裹挾著,手足無措,
他身邊兩個親近的人彼此交惡,
那種愛恨交織,使得他非常糾結。
他感覺到大人身上強烈的攻擊性,
但是找不到正確的攻擊對象,
這些情緒太煎熬了,小樹終于大哭起來。
吃手、咬指,孩子以自我做為攻擊對象
這讓我想起來一個小女孩,
5歲,來找我做沙箱游戲治療:
最近半年一直吃手,手指都變形了,
怎么說都不聽。
孩子在玩沙箱游戲的時候,
表達出很強的攻擊性,都是交戰(zhàn)雙方的主題。
和媽媽聊天中得知:
最近半年奶奶過來幫忙帶孩子,
媽媽和姥姥一直有很深的矛盾 。
雖然媽媽已經盡力克制,
但是氣氛緊張的時候也是常常有。
婆媳之間,不好大動干戈,平時都是冷戰(zhàn)居多。
Bingo!
正是這種懸而未發(fā)的攻擊性,彌散在空氣中,
所以孩子感應到了強烈的攻擊的愿望,
卻不知道如何發(fā)泄。
對媽媽,對奶奶,都不合適,
于是她找到了最“安全”的攻擊對象——自己。
牙齒和指甲是人類體表最堅硬的部分,
而對一個孩子來講,
它們是他最有力的“攻擊武器”。
咬指甲的行為,意味著一個人將攻擊轉向自身,
也可以說,
這是一個人主動毀掉自己最具攻擊力的“武器”。
于是小小的孩子,就這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雖然她自己在意識層面,
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吃指甲的原因,
但是她的身體和情緒感受得到。
當然,另外一種可能的表現(xiàn)就是向外攻擊
——脾氣暴躁,易怒,打人,罵人,都有可能。
就像小樹今天的行為。
還好,對小樹來說,并不是長期的壓力,
而且得到傾聽和表達,情緒已經得到釋放。
但是如果長期無法紓解壓力,
孩子就可能養(yǎng)成一些“壞毛病”,
讓家長覺得這孩子“無理取鬧,無法無天”。
打和罵這時候會輪番登場,
而它們不過是帶來更大的壓力而已。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在調整孩子的“錯誤行為”,
卻沒人愿意關注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
更不愿意面對,“自己的情緒”才是這個原因。
說回那個咬指甲的女孩
——她和媽媽分別作了一個療程的心理治療。
孩子的情緒得到發(fā)泄,
媽媽更加放松的對待家庭關系。
家里的氣氛緩和了,
孩子吃手的事也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但是,如果以后家庭成員之間再有爭執(zhí),
會不會又出現(xiàn)吃手的情況呢?誰也不知道。
有一句話說:
“孩子沒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這話有點絕對。
但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有道理的。
孩子只是一面無辜的鏡子,
忠實的反射著我們的所有喜怒哀樂。
美好的情緒,最應被傳染
中午我?guī)渌X前,偷偷問他:
“今天中午媽媽不在,你為什么哭呀?”
“因為著急了,所以哭?!?
“小樹為什么著急呀?”
“因為我想讓大家笑。”
聽到這句話我想哭,很感動。
于是抱小樹在懷里,微笑的看著他,我能感覺到。
自己的目光里柔情繾倦,充滿了慈愛。
小樹抬起頭,親了親我的臉,然后對我笑了。
是的,我什么都沒說,
他同樣能感覺到我心里的愛。
美好的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
想讓孩子得到什么,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選擇權在我們——每個家長的手里。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