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位家長朋友找我提問,他們的孩子(就叫他們小明和小俊吧)都屬于高功能。雖然孩子和家人日常溝通問題不大,但和同齡孩子相比,她感覺自家孩子在社交方面總?cè)秉c什么。
于是近日帶孩子去醫(yī)院做了個心理評估或再診斷(見下圖)。
從小明的評估報告看分數(shù)感覺各方面都正常,而小俊的診斷報告分數(shù)屬于譜系邊緣。
醫(yī)生簡單說了說,也沒有給到什么具體建議,就這樣拿著一份報告打道回府。家長盡管很努力干預教育,但看到這個報告還是挺泄氣的。
這樣高度概括的一個分數(shù),對行為分析和干預的指導意義并不大。我知道許多家長會總不滿意孩子的社交能力,但具體又說不上來。
我建議家長,最好自己嘗試從生活場景出發(fā),仔細觀察孩子,看看究竟孩子在社交方面缺的是哪根筋。
小俊媽媽開始留意觀察小孩與小伙伴的交往,以下便是最近發(fā)生的真實記錄:
2月26日晚上,鄰居家小朋友小添在我家食品柜找到一瓶養(yǎng)樂多,我家孩子小俊看見了就上去搶,于是兩人都抓住那瓶養(yǎng)樂多不放。
鄰居小添便打了小俊一拳, 但小俊沒松手,小添于是說我再去找一瓶,但是小俊也沒松手。我走過去說,養(yǎng)樂多先給我,我再去找一瓶,一人一瓶。
鄰居家小朋友松手說我去找,然后他去食品柜找到一張小俊喜歡的貼紙,并要拿來和小俊交換飲料。最后鄰居家小朋友如愿喝了那瓶養(yǎng)樂多,而小俊則要了原本屬于他的貼紙。
本來媽媽是希望給小俊找個玩伴,結(jié)果兩小男孩卻常常鬧矛盾,小添知道小俊的“弱點”是一根筋不善變通,常常抓住這個來“欺負”小俊,更談不上友誼和交情。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認識社交能力的三個臺階
社交能力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打交道,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最基本的是和陌生人打交道,例如和售貨員司機等簡單交流。
2. 和普通人打交道和建立好感的能力,例如認識和結(jié)交普通朋友。
3. 和一小戳朋友建立深厚友誼的能力。
上面的這個情景,屬于第二個階段。事實上,哪怕低功能的譜系孩子,經(jīng)過刻意訓練是能完成第一階段所需的能力。第三階段則要更多看孩子能力和緣分了,而最讓大多數(shù)家長頭疼的往往是第二階段。
對于第二個階段,我們需要教導孩子一系列的能力,包括建立好感,溝通表達,思維彈性,分享選擇,情緒管理,問題解決,共情能力等。
自然教學不是把孩子放到一起就了事,對于能力相對較好的譜系孩子,我們要利用這期間發(fā)生的學習機會,讓孩子積累和人打交道的經(jīng)驗,我們家長得因應孩子的能力程度,給予適當?shù)妮o助引導。
具體有以下幾點供參考。
第一
? 河水犯井水
俗語說不打不相識,不是說讓孩子打架,而是要咱們家長多制造萍水相逢的機會。
記住,社交就像演員的演技,是不斷鍛煉出來的。您試一試一個人把自己關在房子里,社交能力如果得不到歷練,只會越來越退步,很多“碼農(nóng)”和宅男宅女不擅長和人打交道也是這個理,對于正在發(fā)育成長的孩子,本來這方面就弱,更需要加強歷練。
家長第一步首先要做好的,是想辦法給孩子找到這樣的玩伴,周圍的鄰居孩子,同班同學,小區(qū)公園的游戲區(qū),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興趣班的孩子,機構的孩子。
獨生子女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兄弟姐妹這些同輩關系是很難得的。
時間上可以是周末,平時晚飯前后的時間,假期旅游探親的機會。不要嫌麻煩自己或別人(當然也不是讓您晚上10點上門找人家),哪怕是20分鐘,持之以恒的積累是很可貴的,孩子能處在一個時間空間玩,就實現(xiàn)了目標的第一步。
此外家長自身得要做好榜樣,心態(tài)要擺正,不要怕吃虧,主動大方一些,如果家長和家長之間都交不了朋友,就不要指望孩子了。
第二
不許打人
經(jīng)常有家長因為孩子打人的問題找我。普通孩子也有這樣的問題,但隨著語言表達,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以及家長老師對底線的堅守,他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打人不劃算也沒必要。
對于譜系的孩子,我希望向所有家長強調(diào)一點,不管您孩子的能力有多低,遇到打人的事情都要堅決制止,千萬不能縱容?。。∥以诿绹娺^有15歲的譜系大男孩把父母咬得青一塊紫一塊的。
遇到孩子之間爭執(zhí)動手,家長千萬不能愣在那,而是首先要保護所有在場人,并制止打人的行為,讓雙方冷靜下來。然后家長要做好裁判員,問清楚事情的原委,究竟因為何事而爭搶動手,中間是誰對誰錯,然后商討解決的方法。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語言能力不好就遷就,我前面文章就專門介紹過,一位媽媽是如何堅持教導自己無語言孩子。
第三
? 有話好好說
第三個社交的關鍵能力是說話溝通的能力,我這里不是要教大家怎么訓練語言行為。話說不好,除非是因為孩子的肌肉控制有問題,否則做再多口肌訓練也是白搭。
假如肌肉控制沒大問題,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角度。我導師常說,話說不好是因為沒想好,或者根本沒有嘗試過從對方角度想問題。
除此以外,日常家長的言傳身教和模范的左右就更重要了。我觀察有些家長平時溝通就不怎么樣。我們不是要訓練孩子當演說家,不是要追求次澡的華麗,更關鍵的是理解對方的能力。
例如有父母習慣了爭吵,已經(jīng)到了為反對而反對甚至人身攻擊的地步。如果一方說好,另一方非要說不好,哪怕其實自己并不一定不喜歡。再糟糕的觀點都有其可取支持,關鍵是您能否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
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您經(jīng)常簡單粗暴地否定,無形中您是在模仿和鼓勵孩子去否定別人。相反如果您模仿的是一種體諒對方,有商有量的態(tài)度,孩子的思維也會變得更靈活一些,而不是一根筋。
在溝通時教大家一個思維套路——
陳述事實(如果孩子有情緒就先冷靜下來)
點出和肯定對方行為背后的需求
不能滿足他需求的原因
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例如——
孩子感冒了但還是想吃冰棍,或者上面提到的兩位小孩爭一瓶飲料,利用這個套路有沒有更好的折衷方法呢?
小孩子最容易爭執(zhí)的原因之一就是只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想問題,不是孩子真的想自私自利,而是他的思考盲點限制。在引導孩子時,得多讓他學習換位和理性思考。
小 結(jié)
我曾經(jīng)聽別人說,社交能力就是一種讓對方感到舒服的能力。除了小數(shù)人天生是交際花,我們普通人都是要大量的機會去刻意學習人際交往能力。打人等暴力行為是絕不能允許,犯了得道歉。
更重要的是提升孩子的單向思維,沒有人會愿意和凡事都只為自己的人打交道。如果每一次和別人打交道都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不開心,然后就沒有下一次了。
需要說明的是,就算是普通小朋友,這三個層面的社交能力都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父母老師通過日常的機會努力教導,以及孩子耳濡目染或主動從周圍學習的結(jié)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