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兒科主任李建指出,與往年相比,今年入伏后雨水多,暑濕感冒成為夏季的流行病,讓很多人紛紛中招兒。而暑濕感冒的特點便是“熱裹濕,油裹面”(熱里有濕,就如同油里有面。去熱可能會加重濕氣,化濕則可能加重熱邪),癥狀纏綿反復,痊愈緩慢。防治暑濕感冒,除可選用一些中成藥如藿香正氣丸、清肺丸等,中醫(yī)還有妙招。
一,針刺療法
1,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溝。
手法:均用瀉法。發(fā)熱嚴重加大椎;濕重加陽陵泉;腹脹便溏加天樞。
2,取穴:肺、氣管、內鼻、耳尖、脾、胃、三焦。每次取2~3個穴位,雙側。
手法:強刺激,留針10~20分鐘。
二,按摩療法
取穴:印堂、頭維、太陽、魚腰、百會、風池、大椎、曲池、合谷。
手法: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fā)際至頭維、太陽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魚腰、太陽、百會等穴。后用五指拿法,從頭頂至風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經(jīng)拿至大椎兩側,往返4~5次。然后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井、合谷。連續(xù)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jīng),以皮膚微紅為度。
若腹脹泄瀉,可揉神闕、氣海,以腹內有溫熱感為度,并按揉足三里、內關,每次約一分鐘。
三,貼敷療法
1,仁丹15克,或痧藥3克(中藥店有售),研粉填放臍上,外貼紗布敷料。用于暑濕證熱勢重,伴見頭昏心煩者。
2,蓖麻仁30克,搗爛,敷兩足心,外用膠布固定。用于暑濕證嘔吐頻繁者。
3,大蒜適量,搗爛,敷于涌泉穴(雙)及肚臍。用于暑濕證腹痛泄瀉明顯者。
四,飲食療法
1,清暑祛濕茶 鮮扁豆花、鮮荷葉、鮮玫瑰花各20克。
先將荷葉切成細絲,與扁豆花、玫瑰花置入容器內,加水500毫升,煎成濃汁,加適量冰糖,代茶飲用。
2,荷葉菊花苡米湯 鮮荷葉一張(或干荷葉12克),菊花12克,苡米30克,加水煮湯,去渣服食。
此湯清暑利濕作用俱佳,用于暑濕傷及上中二焦者為宜。
3,藿香葉粥 鮮藿香葉20克,煎湯加白糖,每天服3~4次?;蛳扔镁?00克煮粥,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適量服用。藿香為治療暑濕證要藥,辛散發(fā)表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既能解表邪,又可化內濕;鮮品芳香化濕作用更強。于夏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者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