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冷靜的方式制止 家長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發(fā)生撿食的那一瞬間,用微表情語言,皺眉,搖頭等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好。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用力去打孩子的手,這樣只會助長兒童的好奇心與叛逆心。 通過故事教育 2歲左右的兒童對游戲與故事的理解能力開始逐漸產(chǎn)生,平日選擇一些繪本故事,告知兒童亂撿食不明物品有多危險。 與孩子對話 平??梢詭Ш⒆右黄鹩^察地上的小東西,與孩子對話:這是什么?有什么用?滿足孩子對新體驗的需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的個性品質,順便說明這些東西不可以放到嘴里。 行為示范 家長可以示范從地上撿到東西會把它們放到什么地方,怎樣處理。孩子會從大人的示范中學習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好習慣的養(yǎng)成依賴父母的日常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是父母不容忽視的事情,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要及時糾正,不讓回越長越丑哦! 孩子顏值高,無疑會給自己增加很大的自信,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幾個壞習慣容易使孩子越長越丑,要趁早改正。 1、咬下嘴唇 牙齒,唇舌自然處于平衡狀態(tài),孩子總喜歡刻意的咬下嘴唇容易破壞這種平衡,導致牙齒排列畸形,形成“齒露唇開”的“齙牙”面容,既影響美觀,牙齒功能也受影響。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咬下嘴唇習慣時,及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改掉這種不良習慣。 2、駝背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有時受環(huán)境影響,身邊有駝背的人,孩子比較容易模仿,或孩子坐姿不標準,時間久了養(yǎng)成駝背的習慣,壞習慣一旦形成,再糾正就困難。而且從年幼就開始駝背,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來越嚴重,導致孩子越長越丑。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
所有任性的孩子大多是在這樣一個教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繼續(xù)要求—媽媽拒絕—哭、鬧、叫—媽媽妥協(xié)。 最初孩子學會對媽媽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只要媽媽的拒絕還沒有堅決到讓孩子害怕或絕望,孩子會繼續(xù)堅持,甚至用哭鬧來要挾媽媽。這一招最能試探出媽媽拒絕的極限。如果媽媽非常堅決,孩子就逐漸放棄制服媽媽,讓媽媽順從自己的念頭。相反,如果媽媽屈服了,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媽媽的弱點,繼續(xù)用任性執(zhí)拗的方式讓媽媽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經(jīng)抓住了你的弱點。辦法很簡單,學會堅決地對孩子說:“不”。 一、如何和孩子訂立私下協(xié)議: 1.讓孩子沒有空子可鉆。媽媽可事先跟孩子訂立私下協(xié)議,讓他沒有反悔的余地。 2.告訴孩子
當父母吵架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和內(nèi)疚。感到不安是因為他們的家庭遇到了威脅,感到內(nèi)疚是因為他們在家庭沖突中的實際的或者想像的角色。不管有沒有道理,孩子經(jīng)常會認為自己是家庭沖突的原因。孩子無法在父母發(fā)動的內(nèi)戰(zhàn)中保持中立,他們或者站在父親一邊,或者站在母親一邊,后果對他們的性格發(fā)展有害。 當父母不得不爭奪孩子的愛時,他們通常會使用一些手段,諸如賄賂、奉承和說謊。孩子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分裂的忠誠和長期的感情矛盾。而且,保護父母中的一個免受另一個傷害的需要,以及迎合一個反對另一個的機會會在孩子的人格中留下印記。 從很早的童年時代起,他們就夸大了自己對競爭雙方的價值,不斷增加自己的身價,他們學會了利用和剝削,學會了密謀和勒索,學會了窺視和搬弄是非。他們學會了生活在一個正直和誠實是缺點和障礙的世界里。 父母可以平靜地討論相互之間的分歧,或者留待私人時間
對于新手媽媽來說面對新生兒總是有很多無措,新生兒沒法語言表達自己,父母就只能通過寶寶的身體語言來讀懂,那么寶寶的身體語言該如何去讀懂呢? 對于很多新手媽媽來說,如何讀懂寶寶的語言,了解寶寶的意圖是困擾她們的最大難題。 每一位新手媽媽都想更好的了解寶寶,但是由于剛出生不久的寶寶缺乏語言能力,所以雙方根本無法交流,這使得媽媽們覺得帶寶寶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但是寶寶雖然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想法,但是卻會通過肢體來把自己的意圖傳遞給父母。 只要父母用心去體會,一定能夠準確揣摩寶寶的意圖,從而和寶寶很好的交流,日后帶娃兒越來越輕松,沒有壓力。 01 寶寶會有哪些肢體語言呢? 咧開嘴大笑 這種肢體語言非常簡單明了,當寶寶感覺到開心的時候,他們的嘴角會不由自主的上揚,激動的時候更是會
成長是如此的不易,又如此值得紀念!連學會上廁所這樣的事情,都能成為人生之初的一個里程碑。來看看小果果的廁廁訓練記,也許對正想要幫助寶寶脫掉紙尿褲的媽媽們,有一些幫助吧! 我是一個比較現(xiàn)代派的媽媽,傾向于成長的順其自然發(fā)展。于是,我的小果果在戴紙尿褲這件事上,一直順著他的自然戴到了兩歲。 這些跡象讓我覺得到了需要做點什么改變的時候了 兩歲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逐漸對廁所很感興趣,對于爸爸媽媽去廁所“嘩嘩”或者“臭臭”也很“跟屁蟲兒”。以前,他可以把一個紙尿褲戴到變成將近1斤重的“沙袋”(當然應該叫“水袋”?。€滿屋亂轉,毫不知覺?,F(xiàn)在,只要自己尿了一泡尿,就用手拍著前面,對我說:“尿尿了!換!”我當時只是想,剛尿了一次就換,也太浪費了!就告訴他,沒事,不用換??烧l知果果不依不饒,委屈得直帶哭腔兒,非
在日常生活中,您家寶寶有沒有磨蹭的小毛?。烤瓦@種磨蹭、拖拉的行為來說,究竟是一種力不從心的客觀事實,還是寶寶主觀上不愿意提高辦事效率?假如您家寶寶恰好就是一個小磨蹭,或是剛剛顯露出磨蹭的苗頭,您又會怎么辦? 磨蹭有理由 文/小雪媽 大多數(shù)寶寶都有磨蹭的習慣,特別是在他不喜歡或不想做的事情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不管你有多著急,寶寶就是不緊不慢,我行我素,直到你怒火中燒。 比如吃飯,雪兒能把一口飯在嘴里嚼上10分鐘還沒咽下去,即使強迫她咽下去,有時她還給你吐出來,其實那是因為她吃到了不愛吃的東西,磨磨蹭蹭就是不想吃,假如碰上愛吃的東西,比如零食巧克力,那根本不用催促,風卷殘云地就吃下去。 再就是上幼兒園,出門前至少要磨蹭半個小時,最后還要慢條斯理地選個玩具帶去幼兒園,這就是因為她不想去幼兒園,所以才找出各種借口來拖延時間。 還有就是
一位9歲孩子的母親,滿臉倦容,充滿困惑地談起自己的孩子:“難道我的話那么容易激怒他嗎?有時真的搞不懂孩子怎么會發(fā)那么大的脾氣”?最近有一次,她告訴兒子在朋友家玩最多不能超過9點半,兒子居然大發(fā)雷霆,然后生氣地把椅子砸在地板上。 情商訓練師解惑: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nèi)容。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fā)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fā)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情緒。7-12歲的孩子,是正在嘗試自己獨立的時候,他們時常會考驗自己的極限,這樣就很容易在家里或學校,以及校外發(fā)生爭執(zhí),有的還表現(xiàn)為跟別的孩子打架。這個年
小男孩均均,瘦瘦的,一雙圓圓的眼睛骨碌碌地轉,挺機靈。雖然是第一次來我這里,卻一點兒不膽怯,這里看看,那里轉轉,敏捷而機靈。但他就是不講話。我逗他說話,他看著我,表情有變化,卻不開口。 他爸爸是醫(yī)學博士,對兒子3歲了還不會講話很頭疼,說:“我要帶他去看病了,他是自閉癥?!? 聽了這位父親的話,我很吃驚,第一感覺這個孩子不像自閉癥。均均相當活潑,與環(huán)境、與成人也有交流,盡管他不是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后,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不會講話的原因。 均均的父母都是博士,孩子出生前后的那幾年,他們正處于工作、學習的雙重壓力之下,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南通老家的奶奶和姑姑照看的。奶奶沒文化,平時在家里帶孩子,講的是南通方言,奶奶不會講、也聽不懂普通話,平時也極少帶孩子出門。姑姑也習慣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般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
原標題:“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復,決定孩子的未來 當孩子問:“媽媽,我想玩會兒手機”,你會怎么回答呢?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所以, 節(jié)假日期間,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里,上癮而不能自拔。 近來,有數(shù)據(jù)顯示,孩子每天連續(xù)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于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數(shù)據(jù)一出來,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并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1 “那就玩一
許多家長在面對正在長身體的寶寶的時候都會督促寶寶一定要好好吃飯,可是對于年紀小的寶寶來說家長說話是根本聽不進去的,那么寶寶不好好吃飯真是沒轍了嗎? 今天跟大家來聊聊媽媽們都痛心疾首的一個問題——好好吃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是在寶寶的世界里并非如此,他們總有很多比吃飯更重要的事。尤其是寶寶稍大一些之后,吃飯越來越費勁,“好好”吃飯更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明明做了平時寶寶最愛吃的食物,如今瞧都不瞧一眼。 不肯好好吃飯,營養(yǎng)攝入自然也就不夠了,眼看著別人家的寶寶越長越結實,自己家的卻越來越“苗條”了,真是愁壞了媽媽們。 這娃難道不應該是越大越懂事嗎?怎么偏偏唱起了反調(diào)? 寶寶們稍大些后,有了新的興趣愛好,不像小時候只有吃飯睡覺這兩件事?,F(xiàn)在可以玩更多好玩的玩具。這時“吃飯”對于寶寶們來說,就變成了打斷他們原
在成年人的眼中,四五歲是孩子的嬉戲年齡是不讓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有什么好處呢?該如何讓孩子主動幫忙做家務呢? 一個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做事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夠讓人有一個好的心情?,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都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學會打掃衛(wèi)生,是提高獨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讓孩子養(yǎng)成自主做家務這個習慣并不簡單。 一些孩子可能剛開始,還會對做家務這件事感興趣,但是時間一長,就沒有興趣了,身體上的累更會讓孩子放棄做家務。而家長對此幾乎是無計可施,孩子如果堅持不做,家長也不能硬逼著孩子做,最后只能抱怨幾句作罷。 樓上小寶本身是一個非常聰明樂觀的孩子,在家里也很勤快,經(jīng)常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但是最近他對做家務越來越厭煩,原因在于他的媽媽。 他的媽媽是一個喜歡嘮叨的人,小寶一直想得到媽媽的肯定,剛開
原標題:寶寶愛吃手 真是“壞毛病”嗎? 作為寶媽,總會時不時的看到寶寶吃手,寶寶從剛出生,就開始吃手了,而有的寶寶卻很少吃手,這是為什么呢?寶寶吃手好不好呢?要不要阻止呢?圍繞家長們經(jīng)常提出的疑問,北京兒童醫(yī)院順義婦兒醫(yī)院單倩醫(yī)生和您聊一聊寶寶經(jīng)常吃手的“壞毛病”。 寶寶為什么愛吃手? 單倩醫(yī)生指出,愛吃手的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時候,有的胎兒就有這個動作;出生后不久,有的小寶寶也會在饑餓時把小手放在嘴里吸吮充饑呢!這些時候還屬于無意識,只有少數(shù)寶寶會有。但到了三個月左右的寶寶有了口欲期,會抓任何東西往嘴里送,更多時候主動喜歡把自己的小手當做“美味”,沒事時就會塞到嘴里享受,這時大多數(shù)的寶寶會有這個表現(xiàn),而且這個動作表明寶寶的感知覺有了很好的發(fā)育,這個動作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運動發(fā)育結合的一種體現(xiàn),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 給寶寶套上小手
表達能力受限 孩子社交能力差,口語方面的鍛煉及信息量的積累也會受到限制,在不得已必須要當眾講話時,會表現(xiàn)出用語不當,語句不連貫等現(xiàn)象。 容易心理脆弱 孩子心理脆弱,遇到挫折容易后退,有了困難傾向于逃避,對將來做任何事情都不利。 思路狹窄 社交能力差的孩子因為沒有與人進行溝通,所以思路狹窄,智慧也受到禁錮,因此不會有良好的成績。 容易孤僻影響身體健康 孤獨的孩子在集體中必定孤單,長期在孤獨中生活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影響自己的情感。長期心情不佳對身體的影響很大,心情異常會使大腦皮層的正常活動受到損壞,失去平衡,結果導致皮層下中樞神經(jīng)活動的紊亂,造成消化系統(tǒng)、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發(fā)生紊亂以致病變。
發(fā)脾氣是寶寶宣泄憤怒的一種形式。發(fā)脾氣對兒童來說是常有的事,2~3歲的孩子發(fā)脾氣就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獨立性和反抗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到5~12歲就能用語言更多地表達思想,這時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就會逐漸減少。 如果孩子把發(fā)脾氣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或是有效的手段,尤其是這種情況延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以后,家長對這一嚴重問題就不能忽視了。特別是孩子大發(fā)脾氣,表現(xiàn)出情緒失控,有時像火山噴發(fā)一樣地發(fā)作,伴隨著大聲尖叫,甚至摔砸物品和在地上打滾,小兒還可以出現(xiàn)嘔吐、遺尿和屏氣發(fā)作,如果有的孩子出現(xiàn)踢人、打人的現(xiàn)象就是一種病態(tài)的表現(xiàn)了。 實際上孩子發(fā)脾氣的主要原因在父母
怎樣讓孩子懂得原諒 1.首先要創(chuàng)造與他人交往的條件 如果小朋友一直是一個人獨處,可能考慮的更多就是一個人的感受,要把他們放到人際交往中,多制造機會,讓孩子多和同齡小朋友接觸。如此,孩子們才能在相處中取長補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更容易做到寬容大度。 2.家長做好榜樣 想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家長首先要做到。在碰到一些矛盾沖時能夠寬容大度,不怕吃虧。比起言傳,家長身教的效果往往要更好,可以讓孩子受到熏染,在交往中做到原諒別人。 3.幫助孩子分析 當孩子和小伙伴鬧矛盾時,家長在給與適當安慰后,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下整件事情。找到起因,讓孩子找出自己和對方各自的錯誤,并進行自我反思、檢討。如此一來,孩子會寬容小伙伴的不足之處。 4.原諒也有標準 原諒并不是一味的什么
“為什么要我這樣?” “你別管我!” “你們妄想!” 聽到孩子們諸如此類的發(fā)泄,大多數(shù)父母會很傷心。歸納起來孩子頂嘴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強加控制。當孩子正玩得高興時,叫他立即停下來去做作業(yè);孩子不愿彈琴,父母硬逼他苦苦練習等。 父母與孩子缺乏有效的交流。父母實行家長制的教育,容不得孩子有自己的意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呈現(xiàn)出自我的獨立性,覺得難以忍受父母對自己的行為管制。 平時對孩子過于溺愛。對孩子過于溺愛會使其缺乏約束,沒有禮貌,在長輩面前肆意而為,而父母又未能及時予以糾正。等到孩子的壞習慣已成,糾正起來就很吃力了。 成人不能以身作則。平時在家中父母對長輩就不尊重,在與他人意見不一致時,往往采用爭吵、對抗的方式,對孩子產(chǎn)生了潛移
可以說,習慣是體現(xiàn)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一定要孩子養(yǎng)成的習慣有哪些? 7個好習慣 孩子終身受益 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從小開始的,但是,現(xiàn)在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边@就導致很多孩子都已經(jīng)快上初中了,父母還是一味縱容,把他們捧在手心里。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就可能會變成一個自私,任性,沒能力的人。 所以,孩子上初中前,父母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這7種能力!看看你家孩子具備了幾種? 1 培養(yǎng)孩子 抗挫折能力 如今,大多數(shù)父母的關注點都在孩子的智商教育上,他們常常忽略了抗挫折教育。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每年年輕人的自殺數(shù)為25萬,其中不乏一些有志好青年。他們就是因為一次的挫折失敗想不開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家長們在孩子上初中之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畢
偶然 不管爸爸媽媽怎么軟硬兼施,羽軒就是不愿意吃青菜。一天,爸爸帶他出來玩,走到學校的操場邊,爺倆被熱鬧的踢球場面吸引住了,羽軒更是看得津津有味。 過了一會兒,羽軒發(fā)感慨了:“我長大了也要像他們這樣威風!”爸爸笑了笑,搖搖頭說:“你不行的,愛吃青菜的孩子長大了才能這么威風。”羽軒立刻說:“我要吃青菜!”晚上回家之后,還沒上桌就聽羽軒嚷嚷:“媽媽,我要吃青菜!”從此以后,羽軒再也不拒絕吃青菜了。 爸爸利用了看足球這個偶然事件,輕而易舉地使羽軒認識到挑食的壞處。在榜樣的激勵下,羽軒自覺自愿地養(yǎng)成了好的飲食習慣。 這樣的“偶然”在生活中時有發(fā)生,父母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適時抓住時機,因勢利導。 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