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可防止孩子說謊
    信任--可防止孩子說謊

      德國的教育專家多羅特.克雷奇默說,如果父母能采用一種平靜、鎮(zhèn)定、理解的方式對待子女的說謊,那么從一開始就能避免許多謊話和不必要的爭論。孩子有時說謊是因為他們擔心受到斥責,或是由于怕羞,不想辜負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父母不應(yīng)不顧一切地逼迫孩子坦白,否則孩子會編更多的瞎話來自圓其說,那情況就更糟。        克雷奇默認為說謊是出于不信任。因此,父母應(yīng)經(jīng)常向子女說明并以行動表明,如果孩子做錯了什么事,他們是會給孩子以幫助的,以此能杜絕說謊的發(fā)生。父母應(yīng)準備原諒孩子,并幫助他們擺脫困境,即使是孩子傷了父母的心或惹父母生氣時也應(yīng)如此。

  • 從寶寶的睡姿不但可以看出性格,還能看出智商!
    從寶寶的睡姿不但可以看出性格,還能看出智商!

    每個人睡覺都有不同的睡姿和方式。有人睡覺比較老實,一動不動,有人就像小編一樣,一晚上能翻身二十多次,睡覺總是不踏實??墒悄阒绬?,寶寶的睡姿中也隱藏了很多秘密,不但可以看出寶寶的智商,還能看出寶寶的性格! 1.蜷著睡 喜歡蜷著身子睡覺的,無論是寶寶還是大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姿勢最像寶寶還在胎兒時期的樣子。是一種封閉式的自我保護的睡姿方式。這樣的寶寶同樣都是比較敏感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在性格上也會比較內(nèi)向。但心思都會比較細膩。這樣的寶寶在學習上可能會偏向文科,更喜歡語文類的學科。 2.趴著睡 喜歡趴著睡的寶寶性格也是比較內(nèi)向的,可以說是相當內(nèi)向了。這類的寶寶雖然膽子可能比較大,但是會比較怕生。相對于蜷著睡的寶寶來說,趴著睡覺的寶寶自尊心更強一些。但事實上并不是很推薦趴著睡覺。 3.大字睡 大字

  • 性教育從寶寶零歲開始
    性教育從寶寶零歲開始

        從寶貝一出生,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可能會妨礙寶貝正常的性心理發(fā)育,甚至給寶貝的一生都帶來難以彌補的不良影響。因此,性教育應(yīng)該從零歲開始,而并非像我們固有的觀念里認為的那樣,非要在孩子青春期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惡補。   恒河猴實驗引發(fā)的思考   著名心理學家哈洛在20世紀60年代有一個關(guān)于恒河猴的著名實驗: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猴分離,用兩個模擬的猴媽媽,即用鐵絲網(wǎng)制成的“鐵絲媽媽”和以布片綁在木頭上制成的“布片媽媽”來代替真正的猴媽媽喂養(yǎng)小猴。哈洛為小猴提供的“鐵絲媽媽”身上綁有奶瓶,可以給小猴喂奶,“布片媽媽”身上則沒有奶瓶。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小猴除了吃奶時會尋找“鐵絲媽媽”之外,大多數(shù)時間都會黏在“布片媽媽”的身上。小猴子在模擬猴媽媽的“照顧”下長大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哈洛隨后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被模擬媽媽養(yǎng)大

  • 幼兒也有“相思之苦”
    幼兒也有“相思之苦”

    為何嬰幼兒也有“相思”之苦呢?其實嬰幼兒相思,不同于成人的愛慕與思念,它是古人對嬰幼兒心理疾病的一種特定稱呼,是指嬰幼兒在離開了熟悉的親人,改變了熟悉的環(huán)境以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退化和動作異常,如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昏睡不醒或啼哭不止、睡眠不寧等等。當這些東西重新得到以后,患兒便會恢復(fù)如初。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后,對母親會產(chǎn)生一種依戀行為。到4-5個月時,能認識母親,并表示出對母親的依戀,當看不見母親時,會立即哭叫。爬行以后,母親一走開,會爬著追隨;見到母親出現(xiàn),會伸出雙手要母親抱,或舉雙手快活地拍掌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逐漸熟悉了周圍的人和物,有了進一步的心理依戀,如親密的小伙伴,可愛的玩具等。當這些環(huán)境一有改變,陌生的場面會令他無所適從,他就會變得孤單、沉默,出現(xiàn)“相思病”,而一回到熟悉的人和環(huán)境中,嬰幼兒就興奮不已。&

  • 嬰兒期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
    嬰兒期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階段  ●相當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這個階段個體人格的主要發(fā)展任務(wù)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fā)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褚驗檫@個階段的嬰兒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等養(yǎng)育者(主要是母親)能夠愛撫嬰兒,并且有規(guī)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嬰兒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一種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貫、無規(guī)律的滿足,就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一種不信任感,嬰兒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體驗著身體的不適,產(chǎn)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袢绻@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zhì),成年后性格傾向于樂觀、信任、活躍、安祥等積極的人格特

  • 孩子問“性”這樣問答
    孩子問“性”這樣問答

      實用親子性問答一          (1)孩子指著父母的生殖器官問:"那是什么"時,該怎么說?    答:這樣的問題往往令很多父母不知所措,在回答與不回答之間發(fā)生一場嚴肅的心理戰(zhàn)爭。但請你無論如何都別忘了,孩子此刻仍用期待的眼神,等候著你的答案。若你的小孩只是個學齡前的小朋友,你只要簡單易懂地告訴他:"那叫’陰莖’即可。爸爸的尿會從那個地方流出來。"   ?。?)可不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答:當然可以,和學齡前的小孩一起洗澡,也是一種性教育,因為通過親子共浴,你可以教給孩子很多有關(guān)人體的知識。孩子長大到他不想和你一起洗澡,或者開始有些低觸時,就是停止親子共浴的時候了。  ?。?)我該將裸女畫拿下來嗎?   答:如果你把那一幅畫當成是一種藝術(shù)

  • 6歲孩子的心理特征
    6歲孩子的心理特征

     6歲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關(guān)鍵期。因為這個時期是兒童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的時期。6歲的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口頭語言,并能運用他同周圍的人正常交流,但這種交流也受一些條件的限制,為此,有必要讓孩子接受系統(tǒng)文化的熏陶。   上學學習是這一階段孩子的一種心理需要。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上學的條件:能料理自己,有獨立的活動能力。從生理發(fā)展上,他們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已經(jīng)發(fā)展完善,注意力增強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在他們心目中的上學,還帶有些"游戲"中的味道,只是覺得和自己游戲中的上學是一樣的,不知道上學有很多具體要求。因此,家長要從多方面引導(dǎo)孩子進行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 如何對待膽小的孩子
    如何對待膽小的孩子

    問:女兒一歲半了,每周我都會帶她出去玩或是參加早教課程,可我發(fā)現(xiàn)她膽子還是很小。比如我?guī)プ隹?,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不認識的人,她就更黏我,就要我抱她。她這樣膽小,需不需要鍛煉一下,我該怎么辦?   答: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膽小的問題。喜歡一個人玩、害怕和陌生人接觸、依賴他人的照顧、容易受到挫折、會做噩夢等,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父母不妨在家讓孩子適應(yīng)一些生活中出現(xiàn)的聲音,如吸塵器聲、水龍頭流水聲、飛機聲等,鼓勵孩子辨認,并為孩子解釋這些聲音的來源;還可以模擬一些拜訪陌生人的情景,對于克服孩子膽小是有好處的。   此外,還要多給孩子安全感,父母和孩子可多做些身體上的接觸,從而幫助孩子克服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 

  • 孩子遲遲不會說話怎么辦?
    孩子遲遲不會說話怎么辦?

    小男孩均均,瘦瘦的,一雙圓圓的眼睛骨碌碌地轉(zhuǎn),挺機靈。雖然是第一次來我這里,卻一點兒不膽怯,這里看看,那里轉(zhuǎn)轉(zhuǎn),敏捷而機靈。但他就是不講話。我逗他說話,他看著我,表情有變化,卻不開口。   他爸爸是醫(yī)學博士,對兒子3歲了還不會講話很頭疼,說:“我要帶他去看病了,他是自閉癥?!?  聽了這位父親的話,我很吃驚,第一感覺這個孩子不像自閉癥。均均相當活潑,與環(huán)境、與成人也有交流,盡管他不是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后,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不會講話的原因。   均均的父母都是博士,孩子出生前后的那幾年,他們正處于工作、學習的雙重壓力之下,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南通老家的奶奶和姑姑照看的。奶奶沒文化,平時在家里帶孩子,講的是南通方言,奶奶不會講、也聽不懂普通話,平時也極少帶孩子出門。姑姑也習慣講南通方言。3歲的均均只會講兩句南通話“不”、“走”。   均

  • 兒科博士:簡單處理性問題
    兒科博士:簡單處理性問題

      當你看見兒子在人前玩“小雞雞”,你會惱羞成怒嗎?從什么時候開始你需要在孩子面前有所遮掩?夫妻間的親密舉動如果正好被孩子撞上……面對這些尷尬萬分的性問題,美國加洲大學兒科博士Dr. Richardson,教你正確的處理方法和從容面對的態(tài)度    Q:孩子觸摸生殖器是正常現(xiàn)象,但如果他總是當眾觸摸生殖器或者觸摸次數(shù)太頻繁時,我應(yīng)該怎么做呢?    Dr. Richardson:盡量用別的事情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對于兩歲以內(nèi)的,可以給他一個玩具或者把他抱到另一個房間。有些孩子會在神經(jīng)緊張的時候下意識地觸摸生殖器,因為他們需要做一些事情幫助自己平靜和放松,你可以給他一個環(huán)境。如果孩子已經(jīng)兩歲了,他可能會覺得觸摸生殖器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那么這個時候你就不要說出

  • 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
    親子依戀的不同類型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常表現(xiàn)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隨等。依戀是逐漸發(fā)展的,生后6—7個月時開始明顯,3歲后能逐漸耐受與依戀對象的分離,并習慣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親子依戀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安全型:這類兒童跟母親在一起時,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yīng)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繼而能平靜地離開,只要母親在視野內(nèi),就能安心地游戲。    回避型:這類兒童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并無憂慮表現(xiàn);母親回來了,往往不予理睬,雖然有時也會歡迎,但是短暫。這種兒童實際上并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 

  • 孩子性格太內(nèi)向怎么辦
    孩子性格太內(nèi)向怎么辦

          問:我兒子10歲了,性格很內(nèi)向,過于依賴他的母親。有時,吵他一句他就哭,而且哭起來沒完。他是不是太脆弱了?我們該怎么辦?鄭州 孫先生   答:“媽媽的溺愛與父愛的缺位會造成孩子的內(nèi)向與脆弱。在孩子的教育上,爸爸要更多地介入?!?1月17日,記者帶著孫先生和他的孩子一起咨詢了北京翔平心理教育培訓(xùn)學校鄭州分校的陳老師。       建立好溝通平臺    父母應(yīng)建立與孩子溝通的良好平臺,成為孩子傾訴的第一對象。陳老師建議,孫先生可以每天抽出20分鐘和孩子一起散步,聊孩子的朋友、聊有趣的事,同時要有意識地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定要做到孩子多說,家長多聽?!按藭r不建立溝通平臺,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溝通將變得更難?!标?/p>

  • 解決執(zhí)拗的“五周計劃”
    解決執(zhí)拗的“五周計劃”

      首先,我們要知道,從小反抗力越強的孩子越有判斷力。德國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追蹤調(diào)查了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和毫無反抗意識的兩組兒童。至青年期,發(fā)現(xiàn)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成長為意志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而沒有抬杠意識的孩子發(fā)展成為意志力強的只有24%,大多數(shù)則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其次,我們也要認識到,大人的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孩子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是有原因的——大人說講話太嘮叨。當小孩能聽懂大人的話,開始懂得一點事時,大人就變得嘮叨。孩子只好捂上耳朵不聽,自我防衛(wèi)。   如小孩打翻了杯子,大人開始責怪。逃避沖突的一種方法:孩子只好不吭聲,似沒有打翻杯子,避開與大人的沖突。不聽就不煩心,也就不會有沖突。   用拒聽觀察父母的憤怒反應(yīng),是檢驗父母的權(quán)威與孩子自主權(quán)范圍的一種方法。如,大人說,

  • 孩子浮躁,該怎么糾正
    孩子浮躁,該怎么糾正

          浮躁心理是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xiàn)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劃,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見異 思遷,急于求成,不能腳踏實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yè)家、經(jīng)理神氣,又想當企業(yè)家、經(jīng) 理,但又不愿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還有的孩子興趣愛好轉(zhuǎn)換太快,干什么事都沒有常性,今天學繪畫,明天學電腦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忽冷忽熱,最終一事無成。       浮躁心理的產(chǎn)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長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利益和結(jié)構(gòu)在進行著大調(diào)

  • 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的原因有哪些
    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的原因有哪些

    感覺統(tǒng)合失調(diào)的原因有哪些 孕期失誤 1、先兆流產(chǎn)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健全,造成孩子發(fā)育遲緩。 2、懷孕期間妊娠反應(yīng)嚴重,造成孕婦營養(yǎng)吸收能力差,進而造成胎兒營養(yǎng)不良或早產(chǎn)。 3、懷孕期間孕婦吸煙,被動吸煙,大量飲酒,飲濃茶、咖啡,會造成臍帶的毛細血管萎縮,使孩子出生后在不同階段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感統(tǒng)失調(diào)。 4、胎位不正所產(chǎn)生固有平衡失常。 哺育不當 1、母親看護不當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及活動不足; 2、孩子出生后家長搖抱少,孩子靜坐比較多,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 3、過分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哭,造成孩子心肺功能減弱,口腔肌肉缺乏鍛煉 4、不注重孩子適齡基本能力的訓(xùn)練,缺乏運動、缺乏游戲 5、缺少伙伴,群體生活不足,造成語言發(fā)育遲緩 教育方法有誤

  • 孩子需要“逆向關(guān)懷”
    孩子需要“逆向關(guān)懷”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fā)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xiàn)瀕臨絕種的危機,雖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搶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zhì)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guān)懷”。   對于孩子,我們也應(yīng)提倡這種“逆向關(guān)懷”。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yīng),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皇帝”。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無益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

  • 尷尬!當孩子問你男女之別時......
    尷尬!當孩子問你男女之別時......

          對今年才上小學二年級的小軍來說,很多“為什么”縈繞在他的腦海,特別是一些男女性別問題,他總想弄個明白。前天,他的媽媽為了徹底解答兒子的問題,在自己洗澡時,把兒子叫進浴室,看著媽媽的身體,對兒子進行“現(xiàn)身”說法。為此,孩子的爸爸王先生感到不可思議,夫妻倆還吵了一架。     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很聰明。平時,總喜歡問一些奇怪的問題。他認為,8歲的孩子了解生理方面的問題,實在早了點。即使要教,應(yīng)該由他這個父親負責??墒?,因為自己經(jīng)常出差,教育孩子的事情,大都落在了搞教育而且有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妻子身上。兒子在學校聽高年級的同學說,四年級的女生有人發(fā)育了,他就來問什么叫發(fā)育?而且追問,男女生發(fā)育有什么區(qū)別?     平時喜歡“啟發(fā)式教育”的

  • 獨生子女身上的7大通病
    獨生子女身上的7大通病

      隨著現(xiàn)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們。但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獨生子女的環(huán)境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哪些“通病”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獨我”行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2、窩囊好哭   整天只與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失去了動手能力,也沒有與小同伴競爭玩耍的機會,變得膽小窩囊、害怕困難,一遇到挫折、痛苦就會哭。這是由過度的保護形成的過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

  • 解析膽小孩子內(nèi)在心理
    解析膽小孩子內(nèi)在心理

    不少媽媽反映寶寶膽子太小,怕這怕那的,其中女孩比男孩多。再深問寶寶具體怕什么時,媽媽的答案卻千奇百怪。其實,不能肯定說寶寶就是膽小,只能說媽媽眼里的膽小是寶寶某個年齡階段特有的現(xiàn)象,而有的膽小還是大人造成的。    寶寶怕什么   怕跟媽媽分開,怕陌生人     飛飛的媽媽說兒子膽子特別小,怕陌生人,不敢和媽媽的同事說話,不敢跟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說上幼兒園就非常難過,總是問一個相同的問題:媽媽,你晚上肯定來接我嗎?你不會不要我了吧?媽媽,老師不喜歡我,小朋友總打我。但媽媽了解后才知道,根本沒有這樣的事。飛飛上幼兒園特別晚,都4歲了,奶奶才很不情愿地讓媽媽把寶貝孫子送進幼兒園。   背景分析:像飛飛這樣的情況就屬于特定階段里出現(xiàn)的分離焦慮。剛剛上幼兒園的寶寶,十個就有十個會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分離焦慮,也就是害怕和媽

  • 孩子怕大聲響怎么辦
    孩子怕大聲響怎么辦

    孩子害怕大的聲響是兒童諸多恐怖癥之一,其原因是:    1、心理生理因素。(1)有些孩子生性膽小,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2)孩子,特別是嬰幼兒,由于身體發(fā)育不健全,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還非常稚嫩,因而承受不了外界的大的特別是突如其來的刺激,如巨大的雷鳴聲等。    2、生活環(huán)境因素。有些孩子生活在經(jīng)常會突然發(fā)出巨大聲響的環(huán)境中,外界的刺激常使孩子產(chǎn)生心悸、恐怖。有的家長本身就懼怕某些巨大聲響,如巨雷轟鳴時嚇得臉變色、夜晚不敢睡覺,這就讓孩子更感到像打雷這一類巨大聲響是可怕的。    3.不良教育因素。當孩子不聽話、不守紀律或犯某種錯誤時,一些家長和教師不能循循善誘地教育孩子,在孩子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動輒大聲訓(xùn)斥孩子,或以迷信來嚇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