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輕父母在有了寶寶后,大多都不會選擇自己照顧孩子,而是會求助家里的長輩代為照顧。
于是這個時候,奶奶和姥姥就會不自覺地開展一場“隱形的比賽”,畢竟無論是哪一方,都會希望孩子更加喜歡自己。
不過,站在寶媽的立場上來看,姥姥帶娃由于具備有效避免“婆媳矛盾”的優(yōu)勢,因此在很多家庭里,姥姥照顧孩子會相對多一點。
但細心的家長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姥姥成了帶娃的“主力軍”,可孩子還是會和奶奶更加親近。
姥姥帶娃到3歲,孩子反而跟奶奶更親近鄰居劉姨已經(jīng)到了當姥姥的年齡,由于女兒生寶寶的時候,點名要求劉姨去照顧,所以小外孫鑫鑫可以說是她一手帶大的。
一次,劉姨老家出了一些事情,需要她趕回家處理,老人便將孩子交由奶奶接手照顧。不過,等劉姨處理完事情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向跟自己親昵有加的外孫居然跟自己不親了,甚至當她伸手要抱孩子的時候,鑫鑫還往奶奶身后躲了躲。
外孫這樣的舉動讓劉姨有些不高興,畢竟在老人的眼里,自己只是暫時離開,鑫鑫就和奶奶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由得十分傷心。
后來,在被問到是跟奶奶更親還是姥姥更親的時候,鑫鑫還是選擇了奶奶。這讓本就傷心的劉姨越發(fā)的難以接受。
事實上,像劉姨這樣的情況雖然只是個例,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確實會跟奶奶更加親近,而姥姥在小家伙心目中的印象卻在逐漸淡化。這不禁讓人想問,難道一個“外”字真的差了那么多嗎?
在一部分家長眼里,奶奶比姥姥更易獲得孩子歡心,是因為小家伙經(jīng)常與奶奶相處,但其實這背后的原因,與孩子是否經(jīng)常去串門無關。
▼姥姥的育兒方式比奶奶更加嚴厲
0-3歲是孩子三觀樹立的關鍵時期,而大部分的姥姥就是在這一時期,接過了帶娃的重任。基于對寶爸寶媽負責的態(tài)度,姥姥希望孩子可以從小就遵守文明禮貌,便會對小朋友所犯的錯誤嚴加批評。另外,姥姥的育兒方式本身是跟寶媽比較類似的,因此相比于奶奶會更加嚴厲,于是就會給孩子留下“嚴肅”、“刻板”的印象。
正所謂“遠香近臭”,孩子眼里都是姥姥的缺點,便會打心眼里更喜歡奶奶。
▼周圍人反復提及奶奶的存在,給孩子留下了心里印象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在一部分心目中,奶奶永遠都是比姥姥更加親近的,所以即使是奶奶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周圍的人也會反復提及奶奶的存在。
這不僅給孩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會讓孩子更加好奇奶奶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所以當奶奶出現(xiàn)的時候,小朋友就會產(chǎn)生親近的情緒。
▼有些奶奶不常見孫輩,因此大多是以溺愛為主
由于有些寶媽比較希望由姥姥來帶娃,所以奶奶你會與孫輩的接觸時間比較少。
所以每次祖孫倆見面的時候,大多數(shù)的奶奶都會溺愛為主,并不會對孩子苛刻要求。相比起來,這樣的奶奶與姥姥的日常教育孩子時嚴厲的模樣,就會顯得格外慈祥。
▼奶奶“截胡”帶娃,孩子忽略姥姥的付出
很多家庭都是姥姥照顧孩子為主,但是往往當孩子到了三四歲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姥姥就逐漸淡出了孩子的生活,這個時候轉由奶奶帶孩子。
到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僅懂得了家長的辛苦,而且在幼兒園老師也會教授一些對待家長的正確方式,所以往往這個時候孩子會對帶奶奶更加親近一些。
事實上,無論是奶奶還是姥姥,對待孩子的疼愛都是相同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公平對待,給孩子做好相應的引導。
不可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跟誰過于親近,應該讓孩子和雙方老人都多多接觸,多多的培養(yǎng)感情,這樣才可以讓孩子的童年情感不會過于缺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