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對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有什么興致,那么做父母的如何從孩子出生起培養(yǎng)它的安全感?在這個里面應(yīng)該做些什么?
自我若是軟弱無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前提。英國發(fā)展心理學(xué)家約翰﹒鮑比指出嬰兒在和母親的互動過程,將會發(fā)展出依戀的“內(nèi)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s)。依戀類型和模式將會貫穿整個生命周期,影響孩子的認知發(fā)展和人格的形成,并決定我們是否是一個有足夠安全感的人。鮑比認為,依戀的形成有四個發(fā)展階段:前依戀階段(出生到6周)、依戀形成階段(6周至6-8個月)、“清晰的”依戀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2歲)、互惠關(guān)系的形成(18個月至2歲~未來幾年)。今天小淘先為各位家長介紹前三個階段:
1-前依戀階段(出生到6周)
這一階段,寶寶可以識別媽媽的氣味和聲音,親密的陪伴和互動會讓他們倍感舒適。但這時期并沒有形成依戀,所以,不介意和媽媽分開,也不介意與陌生人相處。我們可以用下面兩種方式,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1)用溫柔的眼神和語調(diào)與寶寶交流,溫暖的擁抱。心理學(xué)家指出,擁抱帶來的舒適感是形成母嬰依戀的基礎(chǔ)。
2)對于哭泣,給恰當回應(yīng)。
a.從哭聲中,理解孩子的生理和生活訴求。6個月前的寶寶,他們的哭通常是生理和生活需求,并不是試圖用哭泣來求關(guān)注或者求安慰。所以,當寶寶哭時,并不需要著急將他抱起,或者轉(zhuǎn)移注意力企圖停止哭泣。而是應(yīng)該先接納情緒并給予回應(yīng)“哦,我聽到你哭了,讓我看看我能怎么幫你?!?,然后確認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如果寶寶不餓不困,溫度正常,沒有其他生理需求,那么就要認真觀察,判讀生活需求,例如,光線和聲音是否過度刺激。
b.哭多久才可以抱起來?
這個問題得分兩種情況:
-確定孩子沒有身體上的不適,基本需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滿足,那么,孩子的哭就是在發(fā)泄情緒,這個就看父母的忍耐力了。 可以通過撫觸、對話、唱歌等其他方式,幫助孩子平復(fù)心情。
-沒有找到原因,先不要著急抱起孩子。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停止哭聲,而是,理解哭聲背后的原因。所以你只要站在哭泣的寶寶身邊,讓他知道“媽媽會及時照顧我?!保踩缿?。同時,保持冷靜,敏銳地觀察和分析原因。
2-依戀形成階段(6周至6-8個月)
在這一階段,由于寶寶的感知能力、辨別和記憶能力初步得到發(fā)展,對待媽媽(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的態(tài)度開始有了區(qū)別:見到陌生人會害怕和產(chǎn)生焦慮,與媽媽或者熟悉的照料者交流時,可以得到緩解。同時,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可以影響周圍人的行為,開始發(fā)展信任感。
首次見面的或者不熟悉的陌生人,為避免造成孩子的不安,先請他與寶寶保持一定距離,盡量避免親密動作,例如抱孩子,親孩子等。(同理,我們在初次見別人家認生期的寶寶時,要慢慢靠近,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表現(xiàn)。
3-“清晰的”依戀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2歲)
這階段初期,寶寶對媽媽(熟悉照料者)的依戀變得很明顯,表現(xiàn)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當他們媽媽(熟悉照料者)離開時會用哭鬧來表示抗議。在18個月~2歲左右時,寶寶與媽媽明確了清晰的依戀關(guān)系,依然會用哭鬧來表達分離焦慮,但他已經(jīng)能夠感知媽媽即使不在視線范圍內(nèi)時,但不代表消失,仍然存在。焦慮情緒也較容易被安慰。
1)孩子只是想要明確你對他的愛,不要強迫他“獨立”。
很多家長會抱怨孩子黏人,明明會自己走路為什么老是要抱抱,明明可以自己搭建積木,為什么總要媽媽(照料者)陪伴。孩子并不是懶,也不是能力不足,他只是想要明確你對他的愛和關(guān)注。
破解的唯一辦法是——主動提供。
在孩子要求前,主動問“你需要我抱抱嗎?”“你需要我在這陪你嗎”,讓孩子知道他的情感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明確媽媽對他是非常關(guān)注的。不要擔心寵壞孩子,相信我,當孩子到了五六歲,你再想抱著他在公園散步,孩子可能也不愿意了,更希望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探索。
2)循序漸進,幫助孩子感知短暫分離。
感知短暫分離的意思是——知道媽媽不在眼前,但是不代表消失,她一 定會再次回來。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連上廁所孩子都會哭得絕望,這是一個必然的成長過程。
利用預(yù)見性的教養(yǎng)方式,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理解分離——告訴孩子,媽媽要離開去哪兒去多久,并且準時回來。
例如,媽媽現(xiàn)在要去廚房拿東西,兩分鐘回來,可以放沙漏或者定時器,時間到了馬上回來。再一點點延長時間,但一定要準時回來。
如果是洗澡或者做飯這類時間比較長的分離,可以讓家里其他熟悉的照料者協(xié)助陪伴,離開前抱抱孩子,告訴他“媽媽現(xiàn)在去洗澡,爸爸陪你看書,講玩這個故事,媽媽就回來了?!?
即使你這么做了,孩子可能還是會抗議和哭鬧,請允許他有這么一個過程,堅持并相信孩子一定能從固定模式中初步感知分離,逐步建立穩(wěn)固可靠的依戀關(guān)系。
第四階段互惠關(guān)系的形成(18個月至2歲~未來幾年)會在明天的淘兒學(xué)小課堂中繼續(xù)詳細介紹給大家,未完待續(xù)哦~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