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很多孩子從小就會被灌輸“要懂禮貌”,可是家長你知道嗎?這5種中國式“禮貌”,也是會傷害孩子的。
教孩子禮貌是好事,強迫式的禮貌,卻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5大最傷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以及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講禮貌。
強迫謙讓
——大的應該讓著小的,別和弟弟搶
王小姐家中有兩個孩子,哥哥6歲,弟弟4歲。平時經(jīng)常會為一些小事爭吵,比如,玩玩具、吃零食等。遇到這種情況,王小姐會告訴哥哥:“你大些,你要讓著弟弟,不要跟他爭。”哥哥雖然會聽話,但也能感覺出來他的不情愿、不高興。
雖然謙讓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但不能因此壓制孩子,也不能因為孩子不謙讓就批評孩子。如果孩子愿意謙讓,說明他學習了這種美德,家長應該鼓勵或肯定他;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謙讓,家長也不能壓制,這樣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也會讓孩子覺得‘憑什么’,從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古人有言:“兄友弟恭”,教會大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會小孩子尊重。
父母不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作為處理矛盾的標準,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耐心詢問緣由,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地采取措施。
逼孩子打招呼
——你這孩子,怎么不說話呢?
這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強迫式禮貌了。我們經(jīng)常能見到家長強迫孩子向別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害怕或是害羞不肯叫人,家長就會說一句:“我明明教過你啊,你怎么這么沒禮貌啊!”
主動打招呼的孩子當然更招人疼,但是,如果孩子不愛打招呼,爸媽也不要當眾批評孩子,給孩子貼個“不講禮貌”的標簽。
對于孩子來說這只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當熟悉以后,孩子就會放松下來,愿意和人交談,但這個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把孩子的主動權交還給他,讓他慢慢適應,不必過于心急。在家時也可以多和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教給孩子如何打招呼和稱呼別人。
逼孩子展示自己
——背首詩給叔叔聽!
有些家長還喜歡把孩子當做炫耀的工具,如果孩子多背了一首詩,或是新學了一首歌,逢人就要讓孩子表演一下。當小孩表現(xiàn)出扭捏、猶豫姿態(tài)的時候,他們就感覺丟了面子,給孩子擺臉色。殊不知孩子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應是大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工具,更不是長輩們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法寶。
而且強迫孩子表演,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和惶恐,嚴重的甚至留下心理陰影。
建議家長不要強迫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免適得其反。
過分謙虛
——“哪里哪里,我家這孩子不行?!?
謙虛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特別是在孩子面前。對于家長來說這只是在了解中國文化背景下一種正常的謙虛,但孩子不懂這么多,當著孩子的面,這種謙虛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好。
建議聽到別人夸獎孩子時,如果孩子在場,家長可以說“是的,他最近很努力”,然后再跟孩子說“但是你不能驕傲哦,要更加努力”。這樣既尊重夸獎孩子的人,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
和他人比較
——“看,你家孩子多聰明,不像我家孩子…”
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家長會出于禮貌或是客套來夸獎一番,但問題在于家長總會在夸別人的同時把自己的孩子拿來比較。
其實,這種夸別人貶低自己孩子的話語,會在潛意識中傷害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建議夸人就單純夸人,不要帶上自己孩子做比較。不然孩子會覺得你不愛他了,或者是覺得自己很差勁,從而可能會變得不自信。
想讓孩子懂禮貌,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循循善誘,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及時的夸獎、鼓勵,相信孩子會逐漸養(yǎng)成懂禮貌的好習慣!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