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根據(jù)孩子缺乏責任心的原因,找出解決辦法及時更正,解決辦法如下
1.樹立父母的榜樣作用
“印刻效應(yīng)”告訴我們,人在幼年時期,父母與環(huán)境對身心產(chǎn)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說,責任心很重要,但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那么孩子習得的就是父母的行為而非言語。
我一直跟所有我認識的爸爸媽媽強調(diào)一句話:說到做到。這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xiàn)。
2.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肯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參與家務(wù)勞動的孩子,在責任心上明顯優(yōu)于其他孩子,而且因為對家庭作出了貢獻,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于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因此,我們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很多小機會,當然一定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如果要求太高,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而感到挫折,從而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同時,在孩子完成后一定要及時肯定、表揚,不要覺得這是孩子本就該做的。這是孩子最初行為的動力。孩子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需要成人的正面評價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另外,我們要重視過程而非結(jié)果,孩子參與、負責任的意愿一定要及時得到成人的關(guān)注與認可。
3.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dǎo)
孩子的行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長的,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養(yǎng)的。有時,孩子會因為不知道怎么做而放棄。這時的他們需要我們耐心地陪伴,需要我們情緒上的支持,并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與幫助。從最初的陪伴到最后能獨立完成,我們及時的肯定與引導(dǎo),對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4.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很多爸媽在孩子出現(xiàn)過失行為時,內(nèi)心焦慮,不自覺地會把孩子成長中的小錯誤放大,擔心孩子今后的品質(zhì)會有問題。其實,這是大可不必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好,降低自信心;而“貼標簽”更會讓孩子內(nèi)心留下陰影。
合適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現(xiàn)的過失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插曲,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yīng)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yīng)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fā)現(xiàn)與肯定。
5.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
有時道理在孩子心中顯得過于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yīng)該用講故事、做游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dǎo)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dǎo),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