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行為心理>行為習慣>一個困惑了80%家長的習慣培養(yǎng)問題

一個困惑了80%家長的習慣培養(yǎng)問題

2017年03月11日 10:00出處:知子花教育作者:知子花教育閱讀次數(shù):313
當身邊朋友跟你分享他們孩子好習慣的時候,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存在一個困惑。這個困惑就是為什么同樣的培養(yǎng)方法自己家的孩子就不適用,難道是方法錯了?不應該啊,一樣的方法和步驟乃至策略。這個困惑其實也困擾我十幾年,同樣的方法為什么就得不到相同的結果。

當身邊朋友跟你分享他們孩子好習慣的時候,我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存在一個困惑。這個困惑就是為什么同樣的培養(yǎng)方法自己家的孩子就不適用,難道是方法錯了?不應該啊,一樣的方法和步驟乃至策略。這個困惑其實也困擾我十幾年,同樣的方法為什么就得不到相同的結果。

我的困惑始于中學的經(jīng)歷,是關于學習習慣的問題。那時候我用了一學期從學渣逆襲到了學霸,周圍同學在驚嘆之余就時常跟我討要“秘技”。我是樂于分享的人,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分享的所謂的秘密方法同學們都會,于是我陷入了無法自拔的自我反思,我該怎樣總結才能幫助到同學呢?那時候沒有接觸心理學,時至今日我已是在心理學界摸爬滾打十余年,對這個困惑也有些明了了,只不過身為人父的我那個困惑早已不是學習問題了,困惑的對象被家庭教育問題占據(jù)了多半,當回顧自己的心理學工作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心理學最大的應用應該是在家庭教育吧。

因為在咨詢中時常聽家長朋友抱怨,為什么同樣的方法別人家孩子就能培養(yǎng)出好習慣,我家孩子就不行,問題出在哪?問的家長多了,我也開始琢磨這個困惑,為什么堅持正確的方法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近來在自己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逐漸發(fā)覺這其中奧妙,而且似乎很少見有專家提及的。

上大學的時候接觸最多的關于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科目莫過于行為心理學。行為主義的方法在動物訓練領域絕對是成效顯著的。運用行為心理學的方法可以讓鸚鵡學舌,可以訓練優(yōu)秀的導盲犬,可以讓貓咪學習上廁所。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行為訓練課程的老師,她神采奕奕的講她自己是怎么運用行為訓練方法一步步把她家的貓咪引到廁所的貓砂上大小便。然而,行為訓練在訓練孩子行為習慣上卻遠沒有訓練動物行為那么好用。

行為主義創(chuàng)始人華生曾經(jīng)有句名言:“給我十二個健康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選定的任何人物-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乞丐乃至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yè)與種族”。他的理想和豪言壯志是一回事,但實際家庭教育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兩個兒子在父親嚴格的行為訓練教育方式下,都得了抑郁癥,大兒子跳樓自殺了,小兒子自殺未遂,后來經(jīng)過長期的心理治療才逐漸走出心理陰影。

行為訓練的方法是沒有問題,但應用于孩子習慣培養(yǎng)需要掃清一個阻礙或者說需要一個基礎。那就是情緒阻礙,習慣培養(yǎng)必須理順情緒,必須以積極情緒為基礎,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中積極的情緒應該大于消極情緒體驗,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中總體而言還是高興的。我們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我們經(jīng)常做的,如何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動之以情呢?結合心理學和我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給爸媽們分享三點感受。

一,孩子的好習慣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基礎之上的。

假如說現(xiàn)在需要你去完成一件違背你平時習慣的任務,分別讓你的知己朋友和你討厭的人來給你傳達具體內(nèi)容,你覺得讓哪個人來說你會更愿意去做。很顯然,你會選擇朋友的要求去做,至于你討厭的人別說照做沒有對著干就不錯了。這種逆反也是家庭教育中有些爸媽跟孩子關系的真實寫照吧,爸媽說東孩子偏要往西。在這樣糟糕的敵對的親子關系下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培養(yǎng)孩子的好行為習慣!

二,停止那些讓孩子難以承受之重的嘮叨,溫柔堅定的細化你需要孩子做的具體事情。

爸媽愛嘮叨背后的心理原因之一往往是要向孩子強調(diào)事情的重要性,所以說重要事情要說三遍。我是完全認同重要事情需要說三遍,但假如生活中你凡事都對孩子嘮叨,那就意味著凡事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然而,我們孩子的注意力和承受能力是有限,所能接受的重要事情屈指可數(shù)就幾件。孩子教育過程中,你需要把握哪些是重點,凡事都嘮叨那么孩子就會無所事從,于是你越嘮叨孩子越茫然,長此以往面對爸媽的嘮叨孩子從心理上就是癱倒在地,最終導致孩子的拖延、被動、消極。

爸媽愛嘮叨背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原因是“我有理,我是對的,你就得按對的來”。家庭教育過程中如果你堅持自己是對的,那就意味著直接否定孩子,孩子是錯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一種理想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但這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養(yǎng)的。愛嘮叨的爸媽需要知道,語言的力量恰恰不是在于聲調(diào)大小和強調(diào)次數(shù),而是在于信任。臺灣有位著名作家在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方面,他只告訴孩子每次寫完作文要給我檢查,我只檢查錯別字,不檢查你的內(nèi)容。這位作家爸爸真是這么做的,因為他的父親就這么做的。孩子通常是不愿意把自己作文給爸媽檢查的,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受不了了,他開始主動跟爸爸探討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和細節(jié)。這里面發(fā)揮出積極作用的就是源于爸爸對孩子的信任以及爸爸對孩子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具體可操作的要求。

三,培養(yǎng)好習慣的捷徑是要因材施教。

根據(jù)心理學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擅長的一些方面,比如有的孩子是對運動,有的是音樂,有的是數(shù)學,有的擅長于說,有的善于聽。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過程中爸媽要善于觀察,對于孩子喜歡的、擅長的,我們可以多投入些精力,對于不擅長的方面讓孩子保持一些基本的水平,有一定的興趣就可以。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啟功先生在討論書法培養(yǎng)的時候,他說過最快的培養(yǎng)書法的方法應該是結合每個人自己的書寫特點,當然這也是要建立在基礎練習之上的。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方面,一定要防止“別人家孩子能,為什么你就不能”的錯誤認知,每個孩子都具有孩子們的共性,但也有自己各自不同的一面。

其實,那些優(yōu)秀的家長不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教子秘密和關鍵,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那些幸福的爸媽們多半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那就是正是自己跟孩子的親密關系給予了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網(wǎng)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