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教育資訊>我家小孩是過動兒嗎?來看看這18個指標

我家小孩是過動兒嗎?來看看這18個指標

2017年04月13日 16:47出處:親子天下作者:親子天下閱讀次數(shù):370
家里那個精力旺盛、靜不下來、分心迷糊的孩子,總是讓你困擾不已,不知道這樣的表現(xiàn)是不是“過動兒”嗎?有沒有更好的對待方式?
家里那個精力旺盛、靜不下來、分心迷糊的孩子,總是讓你困擾不已,不知道這樣的表現(xiàn)是不是“過動兒”嗎?有沒有更好的對待方式?

面對滿腹的疑惑與擔心,爸媽該怎么做?

Q:怎么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癥(ADHD)?

A:每個孩子先天氣質不同,有人本質上就是注意力分散、活動力強。父母要試著改變策略,找到最適合他的學習方式。但如果已經到了困擾生活、影響學習適應,而家長用了許多的策略協(xié)助他仍不見效果,那么孩子的問題可能不是教養(yǎng)的問題,不單單是父母調整管教方式就能夠處理。在家可先以美國精神科學會DSM︱ IV的臨床診斷標準(見文末附表)初步判斷,再決定是否尋求醫(yī)療診斷。

林口長庚醫(y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yī)師吳佑佑表示,俗稱的過動兒,在醫(yī)學上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癥”(ADHD),包含不專心、過動或沖動及混合以上癥狀三種類型。

但是有些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其實不是真的過動,而是身體協(xié)調能力出了問題,“有些小孩有注意力問題,其實不是腦出問題,而是身體出了問題,這是‘假性過動’,”臺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她期待父母能用對的方式,讓孩子身體更健康,才不會反其道而行。

Q:懷疑孩子是ADHD,該怎么做?

A:可將孩子帶至各醫(yī)療院所的精神科或兒童心智科尋求專業(yè)診斷。

因為ADHD成因復雜,需要多次診斷才能確診。就醫(yī)前,家長和老師應先將孩子這一個月的行為表現(xiàn)記錄下來,對于困擾生活和學習的事,更要具體列出,讓醫(y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評估。診斷過程包括臨床會談、生理檢查和家長及老師的問卷量表,有時也會做智力測驗及注意力測驗來輔助。

吳佑佑認為,沒有任何單一的方法可以完全處理孩子遇到的困難,孩子需要很多支持,完整的治療應包含六個部分:

  1. 藥物治療;

  2. 利用正增強,提升孩子正向行為的學習經驗;

  3. 改變孩子負面思考,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

  4. 父母親學習認識這個疾病,也協(xié)助孩子認識過動癥;

  5. 配合課業(yè)輔導;

  6. 日常活動的安排。

Q:醫(yī)生說這個病需要用藥,真的需要嗎?會不會有副作用?用了藥孩子就“好了”嗎?

A:對藥物治療,許多父母抱著又期待又擔心的心情。期待藥物有效改變孩子注意力缺失癥狀,但又擔心藥物成癮,甚至造成長大后濫用藥物;或是食欲減退、頭暈、胃痛、影響睡眠等副作用影響孩子發(fā)展。

許多談到ADHD的書中都指出,過去六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及研究,顯示注意力缺失的藥物并不會帶來藥物上癮的現(xiàn)象。但是確診為ADHD并不表示孩子一定需要用藥,因為任何藥物都會有副作用,而且相同的藥對于不同孩子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用藥前必須經過審慎評估。

在克莉斯汀娜.艾特利希和莫妮卡.墨菲維特所著《你的孩子真的是過動兒嗎?》中提醒,如果醫(yī)生開藥給孩子,不要馬上就大發(fā)雷霆,試著讓孩子服用并觀察記錄,記下服藥時間、孩子的行為、藥效退去的時間及副作用,回診時再與醫(yī)師討論如何調藥與是否停藥。

書中強調,請和醫(yī)師站在同一陣線,因為如果孩子感覺到你對藥物的排斥,他也會產生不確定感,就不可能期待這種治療會成功。但無論如何,最后決定權在父母身上,不要被逼著去做自己不認同的事,如果醫(yī)生無法諒解與配合,必要時就另請高明。

確診初期可先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癥狀影響孩子,到了學習與生活的適應不佳,包括自信心低落、嚴重紀律問題或被迫轉學等,才需要考慮藥物幫忙。關鍵是,治療成效僅限于服藥期間,無法徹底根治注意力缺失。藥物治療必須搭配行為治療,服藥不會使孩子更聰明,但可以讓他不那么躁動,改善先天不利的條件,若要改善學習及生活,一定要輔以行為建立,讓他學會等待、建立簡單清楚的規(guī)則。

赤子心過動癥協(xié)會秘書長蔡美馨在兒子服藥期間,協(xié)助他建立生活秩序,也讓孩子了解癥狀對自己的影響,現(xiàn)在孩子已不需服藥,并接受大家祝福,準備服兵役。

成功案例背后,是父母耗費心力、積極、不放棄換來的。藥物不是長期且唯一的治療方式,甚至,使用藥物是為了不再依賴藥物。

Q:該如何幫助孩子?

A:《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分骶幹苡绲暮⒆有r也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現(xiàn)象,女兒從幼兒園大班開始進行藥物和行為治療,經由專業(yè)的醫(yī)療診治及父母的耐心陪伴,一年半以后孩子已不再需要依賴藥物。后來透過規(guī)律的生活秩序與良好學習習慣的建立,小女孩不僅擺脫了注意力缺陷的陰影,更在小學四年級時獲選為班上的模范生。

周育如建議父母,幫助孩子生活組織化、儀式化、并帶著他做,形成自動化過程、培養(yǎng)出生活的條理。她強調,別讓孩子的生理問題變成心理問題,學業(yè)成績常常決定孩子如何評價自己,讓他獲得學習上的信心。透過努力,過動兒一樣可以有很好的表現(xiàn)。

多鼓勵孩子閱讀。念書時可以要求孩子念出來、講出來、畫出來,寫出來。透過回想、重建、表達感受的過程,活化孩子的腦部。此外,運動、正常的休閑生活及充足睡眠,也都很重要。

找個機會,與孩子談談他的癥狀,讓他了解,他雖然有專注力問題,但在其他方面有很好的能力。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幫助自己,把能力培養(yǎng)好,知道自己的問題,也知道自己的能力。

“注意力不足過動癥”診斷指標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DSM-IV的臨床診斷標準,以下18項癥狀中吻合6項以上、持續(xù)至少6個月、在7歲之前就出現(xiàn)在不同場合,并影響孩子在家庭及學校的適應,就有必要請專業(yè)人員評估。

注意力不足

  • 在工作或游戲活動中無法持續(xù)維持注意力。

  • 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 無法完成老師、家長或他人交辦的事務(并非由于對抗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 缺乏組織能力。

  • 常逃避、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xù)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工作或家庭作業(yè)。

  • 容易遺失或忘了工作及游戲所需的東西。如:玩具、書等。

  • 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 容易忘記每日常規(guī)活動,需大人時常提醒。

  • 無法注意到小細節(jié)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發(fā)生錯誤。

過動/沖動

  • 在坐位上無法安靜地坐著,身體動來動去。

  • 在課堂中或其他需乖乖坐好的場合,時常離席、坐不住。

  • 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適當?shù)嘏?、跳及爬高等?

  • 無法安靜地參與游戲及休閑活動。

  • 經常處于活躍狀態(tài),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 經常說話過多。

  • 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先答題。

  • 不能輪流等待。

  • 常中斷或干擾其他人,例如貿然插嘴或打斷別人的游戲。

網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