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是什么? 情商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我們稱其為情感智力,主要指人了解、控制自我情緒,理解、疏導他人情緒,通過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控制,以提高生存質量的關鍵性品質要素。 概念可能有點抽象,形象一點的理解,我們可以想一下,當我們稱贊身邊某個人情商很高時,這個人是怎么樣的。 在成人的社會中,當我們用“情商高”去評價一個人時,我們會想這個人應該是積極快樂的,在跟ta聊天時你會發(fā)現(xiàn)ta是善解人意的,ta很容易知道你在想什么、了解你的情緒、跟你產生共鳴,并且ta也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控制別人的情緒,你會覺得跟ta交往很愉快,有一種很積極的感覺。 說的更直接一點,情商其實就是一種對情緒的良好的認識。 情商包括這樣幾個層次: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這
遵循孩子的生長規(guī)律 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成長是所有早教機構都共同遵循的一條主導線。通過各種途徑我們也能很全面的了解到孩子各個不同時間段的特點。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多細心去觀察孩子當下的行為是屬于什么情況什么原因,應該給他提供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尊重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當你做到這幾點以后,你就會慢慢的更清晰你的孩子需要什么了。 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只有一句話:不打擾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最好方式!孩子玩或操作玩具、教具時,父母只需要作為前期正確的動作示范,然后安靜的觀察孩子,他發(fā)出求助信號時給予小部分的幫助。讓孩子自己去反復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最后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個過程孩子不斷的思考、動手,他的大腦就得到了正面的發(fā)展。在早教機構里的認知操作是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老師都是示范和觀察的角色。過多的教和指導會影響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很多信奉愛和自由的媽媽,最后都要看看如何給孩子立規(guī)矩 不知道有沒有父母拿到這本書直接先翻到立規(guī)則這一章,想看看怎么給孩子定規(guī)距。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加入浩途的父母直奔“立規(guī)則”這個主題而來,因為搞不定孩子了,想看看怎么能夠管住孩子,讓孩子聽話。而在共修后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家長越界了,孩子在全力反抗;二是家長言行不一,被孩子吃定了。 有一個越界的極端例子。 倩兒四個月的時候,因為媽媽需要上班,便請姥姥來照看倩兒。姥姥從醫(yī)生那里得知倩兒的體質需要多喝水,于是上了鬧鐘,每個小時都喂倩兒喝水,還定量,倩兒不喝夠姥姥便不斷往倩兒嘴里擠水。后來,倩兒一看姥姥拿來奶瓶就條件反射似的緊閉雙唇,死活不張開嘴巴??蓱z的倩兒,七個月開始便秘,需要打開塞
2歲辦畫展,4歲賺百萬,看藝術家是怎么養(yǎng)閨女的 一個9歲的澳大利亞小姑娘Aelita,從小用顏料把自己搞得臟兮兮,但是她的爸媽帶著一顆淡定又寬容的心,讓她在藝術的殿堂中獲得了快樂和自由,甚至還賺了幾百萬! 藝術家爸爸Michael Andre說,那天他正在家里畫抽象畫,9個月大正穿著尿布的女兒爬到他的畫布上,用手指沾上顏料畫圈圈打手印,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小丑。她爸爸覺得這實在太有趣了,而女孩Aelita的畫畫生涯也就這么開始了。 在父母的“縱容”下,Aelita完全是在自由創(chuàng)作。她爸爸更說:“我不想教她成人世界的東西,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于是Aelita在家簡直翻了天,各種潑、噴、抖、甩,畫出了一幅幅我們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抽象畫。
如果為孩子選擇興趣班而苦惱嗎?不如從孩子的長處入手! 一 些父母就會從別人那里取經,看到其他孩子學什么就跟著學什么,以致全中國的孩子都在學鋼琴。一些父母干脆在幼兒園的3年里將所有興趣班讓孩子一個一個地上 一遍,從中找出孩子的興趣點。還有的父母甚至怕孩子落后,多個興趣班一起上,周末、甚至其他晚上時間都帶著孩子泡在各類興趣班中,讓孩子累得沒了興趣。 家長如何走出誤區(q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量。 既然是興趣班,那么一定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選擇孩子最感興趣的班,這樣他們才會有動力堅持下來,才會有可能把短時間的興趣轉變成長時間的、甚至是終身的興趣。 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要上興趣班,許多孩子的興趣并不是在興趣班中培養(yǎng)出來的。相反,時下的興趣班不一定能夠達到培養(yǎng)興趣的目的,急功近利,總想讓孩子學到一些東西,但是用的教育方法不得當,給了孩子
不要大聲呵斥 小孩子的自尊心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很多,咱們回頭就忘的幾句話他們可能記很長時間,有的甚至對性格的養(yǎng)成影響一輩子。多給他們鼓勵,多些贊許的話,例如“你動作做的很好,如果能再標準一些就更棒了,加油,你很厲害”,這些在咱們看來有些幼稚的話對他們來說都是莫大的肯定。 不要強調他們的錯誤 才接觸籃球的小孩子難免會出現(xiàn)技術動作上的錯誤,我們要及時糾正,但要稍微講求點技巧。強調正確動作,“忽視”錯誤動作。例如原地運球,你要反復強調目視前方,而要避免類似"不要看球",即強調要怎樣,避免說不要怎樣。 千萬不要隨意進行力量訓練 小孩子的骨骼尚未定型,盲目上力量容易影響骨骼發(fā)育。多進行靈敏性的練習。例如聽哨聲加速跑。如果教別人家的小孩子,一定事先和他們的家長做好溝通,一是了解孩子學籃球的動機
當孩子為引力波和 AlphaGo激動的時候,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近幾年,大家都對科學瘋狂起來了。 先是繼《老友記》之后,反映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學家女友故事的《生活大爆炸》成為我心目中排名第二好看的美劇。我對謝耳朵那天馬行空的行為處事方式,對他口里不時跑出來的幾句術語,深深地體會到什么叫“不明覺厲”。 之后是對于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的無條件喜歡,甚至去參加他們的科學聚會(唉,我跟科學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哇)。還愛屋及烏,高興地試用他們新開發(fā)的“在行”,約一個專家一對一指點人生。我還真的約了一位專門教人如何用講故事的方法做演講的專家,下個周一晚上,我就要跟他見面討教。 劉慈欣的《三體》流行,成為社會的熱點。連我先生以前的公司,還制作了這部作品的數字閱讀。 《最強大腦》也成為我們一家繼《中國好聲音》最愛看的節(jié)目。我女兒甚至把DR魏的那句“科
孩子的想象力訓練需要你的參與 孩子的想法是天真爛漫的,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拘無束的想象力就會日漸衰竭,那如何才能保持并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呢?如何引導孩子將想象力提煉為最精準的思維能力呢?這當然是有訓練方法的,訓練過程同樣需要家長們的參與。 1、鼓勵孩子多觀察與體驗生活 首先,我們要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多旅行,多交高人,多接觸大自然,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用思維去提煉。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堅實的想象基礎和更豐富的想象素材。 2、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未知的領域太多,感興趣的東西也很多,什么都想一探究竟。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去一探究竟。我家歡歡有段時間很喜歡觀察小動物,看見螞蟻搬家,能夠蹲在地上觀察個半天,很入
個人生活技能 獨立穿衣、洗澡,準時上床睡覺; 不需要家長提醒自己起床; 會鋪床、疊被、裝枕套、疊衣服; 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 學會做家務 學會洗簡單的衣服; 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會燒水,做點單的飯,比如煮面等; 幫助家人擦地、清理洗手間、丟垃圾。 認識并使用錢 餓了知道在超市買食物; 坐公交車投幣;會買學習用品...... 用金錢可以做很多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生存技能。 科學技能 會播接打電話和手機,會發(fā)短息; 會操作使用電腦,會打字、會上網搜索信息;正確使用電視機、空調、洗衣機等電器; 會看地圖、辨別方向,學習簡單的科普知識和常識。
閱讀的起點在家庭 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閱讀的一大堆好處,但是大家知道閱讀的起點在哪里嗎?不是學校,不是圖書館而是家庭。家長的閱讀習慣和家庭的閱讀氛圍,決定了孩子最初的閱讀態(tài)度。 我們推崇親子閱讀,它不光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而且大人和孩子一起陶醉在書的世界里,共同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與幸福。更重要的是如此愛讀書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與氛圍一定是利于孩子的成長和成才的。 親子共讀很重要 臉書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給剛出世的女兒讀書的照片在網上瘋傳,他還透露自己無論多忙都會保證兩周讀一本書,估計他家娃以后也是在書堆里長大了。別人那么成功都還在讀書,那我們呢?我們的孩子呢? 很開心看到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親子共讀,當然在參加了好多國內外精品童書展,接觸了眾多優(yōu)秀的出版社,也看過上千本繪本后,我總算也有了一些親子閱讀理念與購
怎么不能比呢,我們中國人不都是這么比過來的嗎? 我小時候就一直要參加各種考試啊,我上的都是不錯的學校,很牛的高中,挺牛的大學,我的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考試和不斷的被排名中度過的。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考試和排名,就沒有我的今天! 可是莫爾老師接下來說了一句話:“小誰媽媽,你是想要一個比所有孩子都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happy(幸??鞓?的、healthy(健康)的孩子呢?” 誰讓我是個愛思考的媽媽呢,聽了老師的話,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攀比傷害了我們的同情心 老師的話讓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倆—— 事實上,我認識的那個人是哥哥。話說這個哥哥,小時候是一枚學渣,一開始還好,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是一個幸??鞓返男『?。 可是后來,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抗逆力, 提高抗逆力親子訓練 訓練目標:通過說理和激發(f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愿意在某項活動上能堅持更長的時間,保持更大的熱情和興趣,不半途而廢,能夠忍受某些重復性動作所帶來的枯燥感。 條件:家長要掌握一定的說理技巧,在孩子身邊鼓勵和監(jiān)督他完成任務。 原理:從孩子的內在需求出發(fā),鼓勵孩子學會堅持,引導孩子加強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提高行為的堅持性。 訓練堅持做完一件事 家長可以這樣進行堅持性訓練:在自由活動的時間里,讓孩子自己選擇一樣喜歡的事情來做,同時要求孩子一旦選擇了這件事就必須堅持到底,遇到困難可以尋求幫助,但不能輕易放棄。例如,孩子喜歡下棋、畫畫、跳舞、唱歌,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做什么事情都只保持三分鐘熱度,每一樣都不能做得很好。于是,媽媽讓他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事來做,告訴他:“你想好了,選擇畫
“打補丁”對孩子的人格培養(yǎng)至關重要 我們常聽說人格魅力,其實就是這個人待人接物的思維模式、判斷模式、行為模式、直覺模式讓他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感覺很溫暖,像個發(fā)光體。而人格不健全呢,就會是看起來比較怪的,很難融洽的,焦慮的,生冷的,讓人不適的。更通俗點講健全人格就是善意的、接納的、祥和的、樂觀的。不健全人格就是憂慮的、戒備的、慌亂的、閉塞的。 那么說這個人格從哪來的呢? 先天成份占大半,在心理學里算作無意識或集體無意識,在生物學里算作遺傳(但我并不認同),在佛學里是因果,是阿賴耶識里帶來的。這些先天的成分,改變起來很難,而且改變也需要靠后天努力。 后天的成分對人格培養(yǎng)最重要,因為那是我們可以努力的部分,這個后天的成分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家庭氛圍! 孩子從出生到12歲思想獨立,到18歲個體獨立,獨立前孩子對一切都
你的“秀恩愛”可能會對孩子有致命的傷害! “秀恩愛”是現(xiàn)在大部分夫妻都喜歡做的事,但是有了孩子后,過分的秀恩愛有可能對孩子產生致命傷害! 我和我家相公已經是老夫老妻了,但由于我對他犯花癡,結婚五年,還是習慣了撒嬌。每天一見面就跟他要“抱抱”。在家里,也喜歡從后面抱著他的腰,兩個人四條腿的拖著走。 一天,他歪在沙發(fā)上用電腦,我躺在他腿上看書,小寶在爬爬墊上搭積木。我突然覺得有些冷,就往他懷里縮了縮。還冷,又鉆進去一點。最后索性把腦袋埋在他脖頸里,整個人陷進他懷里去。我們嘻嘻哈哈的笑著,突然覺得小寶那邊有點安靜。 一抬頭,小家伙正抿著嘴看著我們,眼神里似笑非笑,又有點不好意思的樣子。好像想躲開,又特別想看。他看見我們在看他,突然臉紅了,趕緊拿大口水兜遮住臉,又把頭埋進積木桶里。 老公一把將我推開,罵道:“你沒看見你兒子都害羞
父母要做出傾聽的榜樣 想要孩子學會傾聽,那么平時父母的言行就要注意了,家庭環(huán)境又是孩子的第一生長環(huán)境,所以我們父母自己要做到不隨便打斷孩子說話、不隨便敷衍孩子。同時要注意孩子的年齡段,語言表達要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簡單明了、不重復嘮叨,當你在聽孩子說的時候,就是在傳遞教育信息,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傾聽別人。 和孩子一起做游戲 游戲在孩子的世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為了鍛煉孩子的傾聽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游戲,既能讓孩子放松愉悅還能夠去認真聽游戲規(guī)則、游戲互動要領、而且還能夠提升親子關系。 如果是小孩子,父母還可以選擇一些帶有指令性的游戲,比如“小手拍拍”“眼睛在哪里”或者其它熟悉的兒歌可以邊唱邊做動作等。 培養(yǎng)閱讀習慣 當孩子不能好好傾聽的話他就更不愿意去聽大道理和你的批評、說教了,所以還
引導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具體分三步走: 1.幫孩子識別情緒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從小,父母就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是引導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雖然情緒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它帶有生理的喚醒和心理的波動),平時我們大人都不能很好地說清楚自己是被何種情緒所困擾,比較難懂,但并不妨礙我們去認識理解它。 試著走進孩子的情緒,如在孩子因為沒吃到冰激凌而哭鬧時,父母可輕輕抱著孩子,看著孩子:“寶貝很想吃冰激凌,但是沒有吃到,心里很難過;媽媽不同意你吃,你很失望也很生氣,是嗎?”父母在與孩子坦誠交流情緒的同時,也是在帶領孩子抓住這些情緒,“哦,原來這種又酸又澀的感覺就是傷心/失望啊?”孩子由此認識了“難過”“失望”“憤怒”等情緒。給情緒命名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情緒進行疏導的過程:“我認識你了
核心:培養(yǎng)完全的人格 說起蔡元培(1868—1940),他有很多頭銜: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大老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而最被人稱道的,或許就是他在主持北大時推行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現(xiàn)在的北大元培學院就是紀念這位老校長的。 作為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要注重培養(yǎng)“完全的人格”,充分發(fā)展個性,這就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達成。不過,大家都說“教別人的孩子容易,教自己的孩子難”,那么作為教育家的蔡元培是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的呢? 先來說說蔡元培的家庭情況:結過三次婚,原配王昭、第二任妻子黃世振、第三任妻子周峻;長子阿根早夭,次子無忌,三子柏齡,大女兒威廉,小女兒眸盎,四子懷新,五子英多。其中蔡無忌(1898—1980)是著名的獸醫(yī)學家,蔡威廉(1904—1939)是杰出的畫家,可能很多人聽說過。 總的來說——面對這么多孩子
過度陪伴會影響注意力 過度陪伴,帶來最為明顯的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家姐姐身上就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 我現(xiàn)在還記得小鬧姐一周歲在家里爬梯子。爺爺是個攝影師,一看到這么精彩的畫面,馬上拿出照相機,指揮:鬧鬧,看這里看這里。奶奶在邊上護著:鬧鬧,當心點哦!外公在廚房燒飯,一走出,就舉起大拇指夸:鬧鬧,都會爬樓梯啦! 爬一次梯子,就如眾星拱月。這在她出生后的6年里,常常發(fā)生。 有時候,房間里沒有她的聲音,奶奶都會出來叫一聲:鬧鬧,你在哪里?鬧鬧,你在干什么? 所有人都想給她最好的照料,總有人逗她玩,一遇到困難,只要她一叫喚,絕大多數時候,也都會有人來幫助她。 所以,她到了讀書的年紀,也總是需要人陪讀。人一走開,就會走神。 獨處激發(fā)的感受可以促進學習 大人無時無刻的陪伴,還可能會影響
錯誤一:忽視“慣例” 生活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對孩子,特別是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當你偏離日常作息規(guī)律的時候,孩子們會感到十分困惑。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小,他的行為會變得更加出格,甚至還會亂發(fā)脾氣。 育兒專家說:“如果你一會兒讓孩子做這件事,一會兒又不讓他做,他們會感到迷惑不解?!? 你的孩子總想搞清楚:為什么上次放學以后,媽媽同意讓他在游樂場玩10分鐘,這次卻命令他馬上上車回家?又或者,為什么媽媽昨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陪了他10分鐘,今天卻說不可以? 解決方法: 盡量保持正常作息規(guī)律,無論是睡眠習慣還是吃飯時間。 育兒專家說,如果你家孩子的作息規(guī)則有90%以上是規(guī)律的,那么偶爾幾次小小的破例也沒有問題。 錯誤二:關注“消極面” 孩子不好的行為很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說,大喊
家長這么輔導孩子的功課,孩子的依賴性變強怎么辦?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給孩子太多幫助反而會限制他們能力的發(fā)展,還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無能。 在家長幫助孩子做作業(yè)的過程中無形地充滿著壓力和不安,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望子成龍的家長的逼迫。 話雖如此,家長也不應該完全撒手不管。家長的幫助對孩子的學業(yè)成就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家長需要知道應該何時幫助孩子做作業(yè),何時適可而止。 家長過度熱心反而是好心辦壞事。如果家長過度干涉孩子的作業(yè),會造成孩子焦慮、自戀、心理韌性(從失敗中恢復的能力)差以及把失敗總是歸咎于別人的傾向。 當家長想要為孩子的成功和幸福擔負起全部責任時,他們反而會阻礙孩子發(fā)展出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性,讓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想要別人去幫助自己。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9歲以上的孩子把家長的幫助或者監(jiān)督看作自己無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