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行為> 行為習慣>父母有哪些傷害孩子的行為

父母有哪些傷害孩子的行為

2020年05月15日 10:13出處:親親寶貝網(wǎng)作者:親親寶貝網(wǎng)閱讀次數(shù):0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那么父母有哪些行為是會傷害到孩子的呢?

爸爸媽媽所有的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那么父母有哪些行為是會傷害到孩子的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出了問題,要找原件”;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

無數(shù)的話語告訴我們,父母的言行舉止,時刻在影響、教育著孩子!

父母不僅是孩子人生中最親密的人,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xiàn)出來的,卻并不一定是愛。

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可能會傷到孩子。

1

夫妻溝通,請從好好說話開始

一對夫妻經(jīng)?;ハ嗤诳?,當著孩子的面,把日子過成了互損模式。

爸爸嫌棄媽媽讀的是野雞大學,媽媽嘲諷爸爸雖然是學霸,但薪水對不起學霸兩個字。

有一天,孩子對著要檢查作業(yè)的媽媽說:“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你就別檢查了,我怕你會算錯?!?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如果爸爸媽媽經(jīng)常吵得面紅耳赤,互相詆毀、拆臺,甚至大打出手,不但會引起孩子的恐懼,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變得不尊重父母。更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擇偶觀。

在孩子面前不詆毀伴侶,是為人父母的一種修養(yǎng)。

2

嘮叨是把小刀子

或許你會說:嘮叨是出于對孩子的愛。

但一定要謹記,過度嘮叨可能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嘮叨屬于父母的一種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對孩子身心的控制。

為了逃避壓力,孩子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拒絕或抵觸父母的嘮叨。

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說:嘮叨是把小刀子。

父母與其嘮叨,不如采取少說、多聽、多行動的策略,適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和探索。

3

親子邊界意識模糊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于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視頻打游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后來,育兒師發(fā)現(xiàn):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通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說,正是父母的這一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

他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fā)泄,便內(nèi)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wǎng)絡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后才能會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別人的界限。

4

“河東獅吼”

只有發(fā)火,孩子才會聽話?

但你有沒有想過,被吼過的孩子其實已經(jīng)傷痕累累,只是我們看不見。

孩子會委曲求全地討好你,他會沒有任何條件地原諒你,他從不計較你對他曾經(jīng)的惡劣態(tài)度,那是因為他在用這種方式愛著你。

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無條件。而我們呢?是否附加了條件?

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的孩子,吼孩子,其實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diào)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對于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學會用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和他交流,情緒平穩(wěn)地降低聲調(diào),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趾高氣揚地吼他們。

5

無原則的妥協(xié)

很多家長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明明已經(jīng)約定好的事情,但孩子一哭一鬧,家長就妥協(xié)了。

父母的妥協(xié),只會讓孩子認為規(guī)則不重要,讓他們誤以為所有規(guī)則都是可以隨意踐踏的。

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不要急著和孩子去爭辯,可以在事后等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再講道理。

6

讓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養(yǎng)成的一種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個自我認同感非常低的人,他們會壓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別人。

讓孩子成為孩子,允許他們?nèi)涡?,允許他們說不,賦予孩子選擇權。

7

說話不算數(shù)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shù)占43.6%,排在第一位。

生活中,家長有時候會很不走心地許諾孩子:看一場電影、送一個玩具、玩一次游樂場……

也許你只當這是哄孩子的一個策略,卻不知道孩子已經(jīng)走了心。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8

手機不離身

有人說,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不是打罵不是離婚,而是手機。

父母玩手機的行為,不但威脅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傷害到了親子關系。

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一個全心全意的陪伴。

別再讓手機,成為親子關系不可逾越的鴻溝。

9

擔心孩子驕傲而不夸獎孩子進步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必須要懂得謙虛,便在孩子為自己進步高興時用言語來打擊和否定,殊不知會讓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和做什么都比別人差的觀念。

10

要求孩子優(yōu)秀而過多參加培訓班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特別上心沒有錯,錯在完全沒有考慮和征求孩子的意見。

即便是為了孩子學習成績更加優(yōu)異以及盡可能的多方面發(fā)展,但如果建立在強迫的基礎上,只會讓孩子承受太大壓力的同時,逐漸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11

替孩子做出決定

父母想要憑借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為孩子前行的道路清除障礙,是人之常情可以被理解。

過度或者凡事替孩子做出決定,是在無情地剝奪孩子的自主權,讓孩子產(chǎn)生被擺布和不被尊重的心理,由此討厭父母的愛,遠離父母。

12

以愛為名干涉孩子的空間

這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成長的空間,束縛和削減了孩子獨立生存能力。

長大后會對父母這份沉重的愛感到無奈和厭煩,心里充滿壓力和抗拒。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只會越來越糟。

不可否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重中之重,希望父母是孩子身后最強而安全的港灣,而不是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大阻礙。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時候,孩子也能為父母指明方向。

趁著孩子還小,趁一切還來得及,給予孩子愛,并從孩子身上學會愛。


網(wǎng)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