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對幼兒認知培養(yǎng)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對中班幼兒感知覺培養(yǎng)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兒的家長同樣應保護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識的訓練幼兒視覺、觸摸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 ★可有意識、有計劃地訓練幼兒的聽力,平時要定期測量幼兒聽力情況,及早治療和防范。 ★讓孩子逐步辨認:紅、黃、橙、綠、天藍、藍、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稱選色及按色講名稱。 ★教孩子用手摸,辨別物體的粗細、軟硬、輕重、粗糙、光滑。 ★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戲培養(yǎng)孩子逐漸辨別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類物體擺成不同的空間位置,讓幼兒指出方位。又如用娃娃擺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家長可以通過帶領孩子做一些觀察記錄來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知覺。如帶孩子觀察母雞→生蛋→孵小雞→母雞帶小雞的圖片,并講出先后順序。還可以通過故事、童話等幫助幼兒掌握“從前”、“很
不少媽媽反映寶寶膽子太小,怕這怕那的,其中女孩比男孩多。再深問寶寶具體怕什么時,媽媽的答案卻千奇百怪。其實,不能肯定說寶寶就是膽小,只能說媽媽眼里的膽小是寶寶某個年齡階段特有的現象,而有的膽小還是大人造成的。 寶寶怕什么 怕跟媽媽分開,怕陌生人 飛飛的媽媽說兒子膽子特別小,怕陌生人,不敢和媽媽的同事說話,不敢跟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說上幼兒園就非常難過,總是問一個相同的問題:媽媽,你晚上肯定來接我嗎?你不會不要我了吧?媽媽,老師不喜歡我,小朋友總打我。但媽媽了解后才知道,根本沒有這樣的事。飛飛上幼兒園特別晚,都4歲了,奶奶才很不情愿地讓媽媽把寶貝孫子送進幼兒園。 背景分析:像飛飛這樣的情況就屬于特定階段里出現的分離焦慮。剛剛上幼兒園的寶寶,十個就有十個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分離焦慮,也就是害怕和媽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為覓食而發(fā)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雖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搶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對于孩子,我們也應提倡這種“逆向關懷”。 親子之愛,人皆有之。望子成龍,將來在社會有所作為,也是人之常情。但許多家長不顧客觀實際,生活上對孩子有求必應,處處溺愛,使孩子成了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皇帝”。這種方式極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賴、攀比、消極、懶惰等不良心理,無益于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家庭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
二、幫助家長從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現象的幾個方面來分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對幼兒認知培養(yǎng)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兒健康的認識心理表現為他們是以好奇的眼光,快樂的心境去不斷地接觸周圍世界,不斷主動去適應生活的過程。但如果3-4歲幼兒經常表現出沒有明顯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不活潑好動,遇事默然視之,也就是達不到上述的一些認識發(fā)展指標,則可認為認識心理不夠健康。 對于這類幼兒,家長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培養(yǎng)幼兒認識的興趣。 (1)護好孩子的感覺生理器官:眼、鼻、耳、手、口等。用豐富多樣的方式訓練器官的感受性,使其靈活敏捷。如:用色彩鮮艷的蠟筆與幼兒玩色;用筷子敲擊各種器皿,讓幼兒聽音辨色;為幼兒自制各種拼圖形的玩具,讓幼兒填拼各種三角形、圓形、方形,從而認識掌握這些圖形;與幼兒一起
充分的撫愛充分的撫愛包含著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使兒童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并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動力。母愛是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教師的愛對兒童一生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適當的母愛與師愛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負面的影響。母愛不適當主要表現在溺愛上,對兒童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結果造成孩子驕橫成性,散漫無羈。教師對兒童愛得不夠,表現為對兒童冷淡或表示討厭,或表現為偏愛資質聰明、容貌出眾的兒童,嫌棄冷淡資質愚笨、容貌不佳的兒童,教師不僅要充分地愛孩子,也應該正確地愛孩子,對每一個孩子都應一視同仁?! 〕鋵嵉纳顑和畹膬热輵撌秦S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游戲、娛樂。有的家長忙于工作,對兒童除了在吃穿上給予
性教育不應該是一次性的討論而應該是一個逐步交流的過程,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并持續(xù)到他們成人。如果孩子長大知道談論性和他們的感覺是正常的,他們會更可能在需要的時候來向你尋求支持。 為什么談論性是重要的? 不管你是否想,孩子們會學習到有關性的知識。兒童和青少年通過對方和玩樂時學到性的事情不一定準確,或者父母讓他們知道得也不一定準確。 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父母,要確保你的孩子獲得了正確的信息。 我該在什么時候開始? 最好在幼年就開始告訴孩子有關性和成長的事情。他們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問嬰兒是從哪里來的。 女生最早8歲就可能開始青春期,男生也會在很小的時候開始夢遺或勃起,因此讓孩子做好準備是重要的。 兒童需要在開始經歷身體變化前知道這些知識。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能會擔
畫外音 在商場的化妝品專柜旁,媽媽正在饒有興趣地挑選著,旁邊的女兒圍著專柜不停地跑,還喜歡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時不時還跟媽媽來一句:“我要買這個,我要……”終于,媽媽受不了女兒的糾纏,轉過頭去嚴肅地說道:“從現在開始,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wèi)就會把你抓走關起來!”小女孩看了看旁邊的警衛(wèi),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代代相傳 經過了多年的普及教育之后,現在科學教養(yǎng)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上述場景目前恐怕已經不多見了。但是,不多見并不代表絕跡。說到底,這種嚇孩子的習慣還是來自古老的遺傳。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但是在被孩子折磨得頭暈腦脹、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嚇孩子的話還是容易脫口而出。然而,總是拿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范,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絕非長久之計。 恐嚇的3大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
有些寶寶害怕陌生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甚至連看都不看。一般來說,寶寶在生人面前拘謹、不說話也不是大毛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但是如果家長能在教育上早加注意,就能克服寶寶的這種毛病。 那么,怎樣幫助可克服寶寶的這種怕陌生人的毛病呢?最主要的要給寶寶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與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接觸,經常抱孩子在外面走走,使他習慣于看見外人的面孔。如果發(fā)現寶寶已又怕陌生人的缺點,要逐步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克服,不要用威脅和斥責的方式去校正。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公開或私下談論“勾女”、“豐胸”等成人話題,而醫(yī)學調查發(fā)現現在兒童與以前同年齡相比個頭高了許多,性成熟年齡也普遍比以前提前1年多,但性健康教育課程還是沿用老黃歷設置在中學。 近日,順德政協(xié)委員薛芳、李紅梅等向記者表示:6歲應是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最佳起始時期,現在學生的性健康教育能否由現在的初中提前到幼兒園? 個案一:看到電視接吻鏡頭連說“臟” 薛女士的兒子讀小學三年級了,小家伙這段時間也開始懵懂地探詢性知識,經常追問爸媽“我是怎么來的”、“我是從哪里出來的”,看到電視里男女朋友親吻的鏡頭會問:“叔叔阿姨為什么要親親?” 有些問題薛女士不知如何開口,但還是盡量從正面回答。薛女士對兒子解釋說:“親吻是一個人很喜歡另一個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像爸爸媽媽很喜歡你,也經常親親你啊?!眱鹤永斫饬?,不再追問,對
身邊的故事 佳佳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小男孩,凡事總想當第一,但只要碰到一點困難,又非常容易退縮?! 〖鸭押蛬寢屧谠鹤永锉荣惻钠で颍凑l拍的次數多。有時媽媽故意讓著佳佳,佳佳就 非常高興,可只要讓他輸幾次,他就不高興了,“我老輸,你老贏,不玩兒了!”幾乎成為佳佳的口頭禪。和爸爸下跳棋也總是爸爸讓著他,如果輸了,佳佳就會把棋子一扔:“又輸了,不玩兒了?!薄 ≡谕饷婧托∨笥淹嬗螒?,佳佳也總想比別人好,想著贏,一旦輸了就不高興:“不玩兒了,不玩兒了!” 佳佳這么脆弱,媽媽真擔心佳佳長大后成為不經風雨的孩子?! <以\斷 幼兒大都有爭強好勝之心,如何幫助幼兒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是家長非常關心的一個話題?! ?由于家長對幼兒的期望值較高,或幼兒不愿落后于同伴,獨生子女受到家庭過多的遷就等原因,使幼兒在面對失敗時表現出脆
孩子的害怕心理是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在與大人思想交流并對外部世界進行認識、思考過程中出現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完全沒有害怕心理、無所畏懼的人,只有初生嬰兒才是這樣?! 『⒆拥暮ε滦睦恚菀仔纬赡懬?、畏縮不前的性格,從而導致心理不健康。為此,對孩子的害怕心理,大人弄清原因,具體對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 一般說,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嚇出來的?! 『⒆幽暧谉o知,受到恐嚇就會產生害怕心理。這種情況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長造成的。當孩子不聽話或不順從大人意志時,許多家長為圖省事或無能為力,喜歡用恐嚇的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再不睡鬼來了"、"不聽話就關到黑屋子里去"、"不好好吃飯老虎就來搶了,"一次,我看以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無理取鬧,父親說:"你哭,狼來了。"孩子四處瞅瞅,雖然有些害怕,但還是哭。父親又說:"你再哭,公安局來人抓你了!"
樂樂每次在家講故事都只講給自己聽,只要媽媽一湊近,他的故事便會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滿臉通紅,連忙央求媽媽走開……每回老師上課提問,貓貓都默不作聲,當老師的目光掃到她時,她立刻低下頭去,再也不敢抬起來……害羞的寶寶還真不少呢!細究每個害羞的寶寶,原因還不一樣呢,當然,改變他們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1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于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么東西,并向營業(yè)員道謝,告別等;督促孩子參
上海市日前對1000名未成年人的調查顯示,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68%,比離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檢出率(28.33%)還要高! 此外,專家們在“2005上海國際兒科論壇”上特地指出,與離婚相比,子女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為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經常面對家庭“戰(zhàn)火”的未成年人,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恍惚等心理問題,個別孩子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癥。這些孩子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缺乏信心,并且對將來婚姻產生恐懼等?! <曳治稣f,孩子看到父母吵架會感到非??謶郑阂环矫?,他看到父母情緒都失去控制,自己呆在一旁,會感到隨時都可能受到父母的攻擊;另一方面,即使孩子跟吵架沒有關系,孩子也非常擔心“父母萬一離婚了,我該怎么辦”,因而缺乏安全感。如父母在生活當中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孩子3歲~5歲養(yǎng)成的個性特征對他的一生起到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的性格特征一般在3歲~5歲期間就定型了,后期難以發(fā)生本質上的改變。 因此,幼兒階段對孩子的訓練與教育至關重要,過分內向的孩子,往往不能和其他小朋友發(fā)展友誼,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心理上更容易滋生自卑、沒有安全感等消極情緒。由此可見,幫助內向的孩子走出自己的心靈小屋,融入伙伴的氛圍,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更有益的。 一. 內向型孩子和外向型孩子的典型表現 1.外向型孩子小剖析 外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經常表現出對外部事物的關心和興趣;他們的感情外露,而且熱情、開朗、活潑、好動;在行為上當機立斷,不拘小節(jié),善于發(fā)展與他人的關系,獨立性相對比較強。 2.內向型孩子小剖析 內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動傾向于內部,一般表現為沉默寡言、
日前有報道說,南京兒童平均智商不到100,不僅遠低于江蘇省109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引起了不少家長關注,來自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的消息說,最近到該院咨詢兒童智商問題的家長明顯多了起來。該院兒科副主任鄭意楠副教授認為,智商高低與孩子將來是否成才并無直接關聯,家長、老師和社會不必看得過重,更不能盲目做測定,最好在考慮疾病等特殊因素的情況下慎重選擇智商測試。 作為研究兒童情緒、心理等問題多年的兒科專家,鄭意楠副教授認為,高智商并不一定都是高智力,同樣,智商偏低并不能說明孩子將來就不成才,大量現實案例證明,很多從小聰明過人的孩子由于不努力最終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賦一般的兒童因為勤奮好學,結果獲得了成功。孩子的健康成長、智力發(fā)育與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方式、學校的氛圍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事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批評孩子時,為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認錯?其實問題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評孩子時如果能注意下面這些問題,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評了。 只談眼前,不翻舊賬。做錯的事已經批評過了就應該"結案"了,不要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無法翻身。孩子正處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父母要原諒孩子的過錯,動轍就翻老賬,這樣很傷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錯處。當我們動怒時常常會急于讓孩子認錯,會直接針對孩子所做的錯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實不是從小到大都只做錯事,必定還有許多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只針對眼前的錯事指責他,而忽略了他的優(yōu)點,就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
問:由于居住、工作等原因,孩子不到1歲,我就將他送到外地爺爺、奶奶處。前不久接回來,我發(fā)現孩子添了個壞毛病,愛吃獨食。買回好吃的,不許別人碰,全抱在懷里。我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自私,只想到自己不顧別人,可又不知怎樣糾正這個毛病?! 〈穑河械募议L很疼愛孩子,尤其是隔輩人,為讓孩子吃好,常常要單獨做些或買些孩子愛吃的東西,還特意讓他知道:“這是特地為你做(買)的?!本枚弥?,形成孩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好像好吃的只能由他自己獨享。有的孩子自己吃獨食慣了,未經他許可,別人吃了一點,就哭鬧著不依不饒。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到別人家做客,也將愛吃的東西拿到自己跟前獨享。這種無禮的行為常使家人十分尷尬?! 『⒆訛槭裁磿@樣呢?許多家長會感到不解。其實,從人的發(fā)展來看,嬰兒期是自我中心主義者。這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2-5歲的兒童正在發(fā)展從多種角度
孩子在日常學習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讓人知道,以獲得別人的評析、贊賞,求得心理上的滿足。這種"表現欲"是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增強而發(fā)展。表現欲是兒童的一種情感因素,兒童越是高興,表現欲就越是強烈。 ??兒童的表現欲受好奇心的驅使,具有求奇、求變的創(chuàng)新傾向。如果父母能認真地看看孩子畫的畫,對孩子給予肯定和表揚,哪怕是一個贊許的微笑,都會使孩子感到滿足,受到鼓勵,從而增強孩子的表現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想欲望,為有效的學習知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奠定情感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表現欲與性格特點有關。性格外向的兒童膽子大,表現外顯;性格內向的兒童膽子小,表現內隱。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他們的表現欲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外向型的兒童,不可任其表現欲無限度膨脹,以致熱衷于自我表現,滋生虛榮心;對內向型的兒童,則應激發(fā)其發(fā)
作父母的都希望能與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可一腔肺腑之言到了讓孩子的耳中非但不見有效,反而會引出一番家庭紛爭來。為此煩惱的父母們不妨試著學習“心語巧說”,說不定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心話語簡練說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可在父母表達對他們的關愛時,他們卻又很反感,這是為何呢?究其原因主要出在父母“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嘮叨不休的說教,其實,許多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因此,父母應該主動尋求改變,在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時,使用干脆、簡練的語言。 知心話語含情說 如果,父母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如果要勸導孩子,也應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佳佳,瞧你膝蓋劃破了這么大的口子,疼不疼?你知道媽媽的心有多疼嗎,下次你一定要千萬注意哦?”……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開心話語帶理說
什么是“魔語”? 比如紅紅在看一本書,小明也想看,那小明該怎么說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書嗎?” “如果你這次給我看,我下次也會給你看的?!薄 拔业臅芎每?,我拿我的書跟你換。” 小明所說的這些很有策略的話,就是“魔語”。孩子之間的“魔語”就是能讓別人開心,別人喜歡聽的話;或是表達自己心情,向別人訴說情感的話;或是能夠解決問題的話?! ∮浾邔τ變簣@編排的一幕魔語情景劇《椅子風波》印象深刻,尤其是劇中孩子們解決爭搶椅子問題時所說的“魔語”,更是令人回味—— “我們兩個人都不坐,給別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別的椅子吧!” “我們兩人一起坐吧!” “我們石頭、剪子、布,誰贏誰坐?!薄 醴紙@長介紹,幼兒園通過繪畫、書寫等方式,將魔語記錄下來,并且在不同場景、活動中讓孩子加深對“魔語”的感受和印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