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蒼狗 bai yun cang gou 蒼:灰白色。聯(lián)合式成語,本意指浮云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語出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唐朝書生王季友的妻子柳氏不堪家境貧寒,拋棄了丈夫而去,外界不明真相,紛紛指責王季友。杜甫為王季友鳴不平,作《可嘆》詩一首,感嘆世事變化莫測。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jīng),酆城客子王季友。 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jīng)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 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 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丑。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郁郁猶沖斗。 時??烧陶婧揽?,二人得置君側否。太守
【釋義】 同時收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察秋毫。 【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做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那樣的話,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一清二楚了?!?李世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魏征接著說道:“歷史上堯帝和舜帝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所以國家興旺發(fā)達。 反之,秦二世偏信趙高,慘遭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自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導致彭城閣之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唐太宗覺得魏征的話很有道理,自此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時常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作鏡子,可以明辨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作鏡子,可以看清楚與別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得失。
賈寶玉因丟失通靈寶玉而生病,賈母與王熙鳳商量要把薛寶釵嫁給寶玉來沖喜,這樣來挽救寶玉的生命。剛好此時賈政放了外任,賈母命他定奪。賈政也想這個恨鐵不成鋼的兒子早日康復,成家立業(yè)好繼承祖業(yè),也同意立即就辦喜事。 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是:形容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不上進感到不滿,急切希望他變好。
古時候,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快去世時,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燒木炭,日子過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樹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沒有吃的,只好去東崗投奔哥哥。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guī)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后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yǎng)牛喂馬。前幾年生活很貧困,但三五年后,崗上樹苗長大,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群。下那場暴雨時東崗上因為為樹木防護,所以莊稼一點也沒受損害。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其中的緣故,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你吃山不養(yǎng)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yǎng)成山后吃山,才會山清水秀啊!” 后來,人們都稱
曹操一個人喝著悶酒,想了半天,請劉備來喝酒聊天。劉備很高興,曹操請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發(fā)毛,為什么請我喝酒?喝酒時最容易漏嘴,得小心點。 有些人雖然一度貧困潦倒,但依舊掩蓋不了他的大貴之氣,劉備就是這樣的人。曹操跟劉備聊得很開心,問了劉備一個問題:“玄德兄,你說這年頭誰是英雄?” 劉備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現(xiàn)在不得已?!钡珓洳桓艺f,說了,要被曹操宰。劉備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顧左右言其它。 繞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煩,端起一杯酒喝完說:“別繞了!這年頭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轟隆”一聲打了個巨雷。劉備呆呆地看著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彈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聽到了筷子落地又彈起的聲音,就問劉備:“怎么啦?” 劉備趕緊把筷子撿了起來,順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年輕的時候,所寫的文章便遠近聞名。漢文帝聽說賈誼精通諸子百家,于是征召賈誼入朝擔任博士之職,此時,賈誼年方二十歲。為了表示對漢文帝的忠心,他曾多次上書,陳述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受到皇帝的贊賞。 有一次,賈誼在奏折中引用了夏、商、周三代都統(tǒng)治了幾百年,而秦朝只傳了兩代的歷史事實,勸說漢文帝應該效仿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改進政治措施,努力治理國家。他引用當時的諺語說:“前車覆,后車戒?!币馑际钦f,前面的車子翻了,后頭的車就要小心了,應當以此為戒,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錯誤。接著他又說道:“秦代滅亡的車跡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如果不注意,我們也會走上滅亡的道路。所以我們一定要施行仁政,安撫百姓。” 漢文帝認為賈誼的意見很好,于是采取了相應的輕徭薄賦、提倡節(jié)儉、獎勵農桑等休養(yǎng)生息的措施。經(jīng)過他和兒子漢景帝兩代皇帝的治理,社會經(jīng)濟獲得了
三國時,蜀主劉備稱帝,出兵伐吳。吳主孫權派中大夫趙咨出使魏國,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輕視東吳,接見趙咨時態(tài)度傲慢地問道:“吳王是什么樣的國君?吳國怕不怕我們魏國?” 趙咨聽了這種帶有侮辱性的問話,心中很氣憤。他作為吳國的使者,當然不能有失國家的尊嚴,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吳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魯肅證明了他的聰慧,選拔呂蒙證明了他的明智,俘虜于禁而不殺證明了他的仁義,取荊州而兵不血刃證明了他的睿智,據(jù)三州虎視四方證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稱臣證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說到怕不怕,盡管大國有征伐的武力,小國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況我們吳國有雄兵百萬,據(jù)江漢天險,何必怕人家?” 一席從容的對答,使曹丕十分嘆服,不得不改用比較恭敬的口氣問:“像先生這樣有才能的人,東吳有多少?” 趙咨答道:“聰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建立了東漢政權,但全國尚未統(tǒng)一。當時,蜀地的公孫述也想稱王稱帝,爭奪天下。這個時候,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竇[dou]融。王莽當權的時候,他當上了伏波將軍。王莽失敗以后,他歸附了淮陰王劉玄,不但做了張掖[ye]都尉,還被劉玄的部屬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 擁有河西五郡的大將軍竇融看到劉秀在政治、軍事上占優(yōu)勢,有意順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討,決定派使者帶著書信和禮物前往洛陽。劉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興,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給竇融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蜀地有公孫述,現(xiàn)蜀漢相攻,你的地位極為重要,一抬腳就會影響兩端的輕重,無論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決定一方的成敗。(原文是:‘舉足左右,便分輕重?!?”從此,竇融十分忠心地跟隨著劉秀,很快被升為大司馬。劉秀得到竇融的支持,實力大增,終于消滅了公孫述和其他政敵,統(tǒng)一了天下。 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