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奶粉市場,源自荷蘭的“美素”并不能算是知名度高的品牌。真正讓其“遐邇聞名”的,是其發(fā)生于2011年10月,并且至今未有解決結果的“活蟲門事件”,其一句“證明蟲子是荷蘭國籍”的驚人奇談,讓國人在看清洋品牌時,擦亮了眼睛。
今天,我們要為讀者揭示的,是一起剛剛發(fā)生在南京的美素佳兒嬰幼兒奶粉“摻雜絮狀物和霉變塊”的消費糾紛事件。在記者調查的過程中,美素奶粉從經銷商到所謂的上海方面有關人員的言辭態(tài)度,仿佛給我們重演了一場“活蟲門事件”的活劇。
消費者反映:
美素奶粉中有“絮狀物”和“色塊”
4月1日,南京消費者顏先生在鳳凰西街的“愛嬰島專賣店”購買了一箱(共12罐,900克/罐)的美素佳兒“0—6個月的美素力”奶粉,239元/罐。據顏先生稱,此前他曾嘗試給寶寶喂食小罐裝的美素力,寶寶一直未出現(xiàn)過不適的反應。“寶寶吃了4月1日購買的這批奶粉,開始一切都很正常,就是在喂食第四罐的那三四天內,寶寶總是哭鬧。”顏先生說,“這罐奶粉當時已經被吃了近2/3,我這才看到剩余奶粉中有絮狀物和像是霉變的色塊。”
發(fā)現(xiàn)問題后,顏先生于4月27日向南京“愛嬰島專賣店”反映情況,并要求對方上門查證處理。顏先生告訴記者,南京“愛嬰島專賣店”在與美素奶粉經銷商聯(lián)系后,向其轉述,按照美素公司的投訴受理流程,消費者需先撥打美素的官方投訴熱線400—820—2775,待美素上海總部熱線受理中心記錄下投訴信息,并將這一信息發(fā)送至南京區(qū)域銷售公司時,南京區(qū)域銷售公司才會派人登門了解詳情。
5月2日,顏先生致電美素的官方投訴熱線。顏先生稱,當時投訴熱線的接線人員在聽完其表述后,隨即表示“美素奶粉不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在顏先生的要求下,接線人員才答應“將派人至顏先生的家中予以查證”。5月3日上午10點多,美素促銷員花某上門向顏先生了解情況。顏先生說:“花某在現(xiàn)場看到了奶粉中的絮狀物和霉變色塊,而且當即表示,她會將看到的情況整理成一份報告,上報至總部。她當時并沒有否認絮狀物和霉變色塊的存在,也沒有說這些異物與產品質量無關。”
5月8日,美素方面有個類似于客戶回訪的電話聯(lián)系了顏先生,“這個電話還只是就奶粉中存在具體問題進行問詢,同時依舊堅稱‘美素奶粉絕對不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在我向其描繪了花某在我家查證的具體事宜后,對方的口風才出現(xiàn)松動,表示不可能所有產品都盡善盡美。”
“接著這個電話問詢我‘有什么要求’、‘想要什么樣的經濟補償’。”顏先生說,“對方始終沒有涉及美素方面關于該事情的處理態(tài)度和意見。而我當時的要求僅僅是希望美素方面能派出相關處理人員與我溝通、協(xié)調,一并解決此事。”
此后的一兩天內,顏先生又多次主動向花某和美素總部熱線咨詢該事件的處理進程,“但花某每次都告訴我,已將情況匯報至領導,但是領導尚未下達處理意見。”這一切讓顏先生很不放心,同時也頗為不滿意。“沒有一個人告訴我,該事件是不是已經被列入美素的正常處理流程。而且,美素總部的熱線真的很難撥通。”顏先生說。
調查南京經銷者:
花某拒絕正面回應奶粉異物問題5月11日下午,根據顏先生所提供的手機號碼,本報記者聯(lián)系到了花某。但是,花某自始至終沒有正面回應“是否確實在顏先生家的美素奶粉罐中看到了異物”,同時也沒有正面地、直接地否認奶粉中異物的存在。據鳳凰西街愛嬰島專賣店工作人員表示,花某是美素駐愛嬰島的促銷人員。
花某告知記者:“消費者說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只能說我在現(xiàn)場看到的是一罐已經打開了的奶粉,并且罐中的奶粉已經被吃了很多。”據顏先生稱,花某曾表示會將所看到的情況整理成一份報告,上遞至總部。但是,在5月11日的采訪中,花某同樣沒有正面回答其在報告上是如何描繪現(xiàn)場所見的。
在記者致電花某之后,很快有一位自稱是美素南京區(qū)域銷售人員的肖(音譯)某,主動聯(lián)系了記者。其間,肖某始終沒有談及美素方面對此次投訴的態(tài)度和解決辦法,反倒是“非常關注”顏先生究竟跟記者透露了哪些信息,并且反復探問“顏先生目前對于此事有怎樣的解決要求”。
據顏先生稱,其多次向花某問詢事情處理進展無果后,曾表示“要正當維權”,“花某當時對我說‘那我也沒有辦法’。”當記者問及美素方面受理消費者投訴的態(tài)度和流程時,肖某給了記者一個美素上海負責人“賀某”的手機號,曾記者可與此人聯(lián)系。
記者在調查中掌握了這樣一個證據:5月3日上午花某來到顏先生家中,在查看了奶粉罐后表示要拍照取證,但因其手機像素較低,于是請顏先生拍照后傳輸給她。事后,顏先生將相關照片,傳輸至花某提供的郵箱中。
曝料時,顏先生也向記者出示了相關照片。從照片上看,藍色的奶粉勺邊緣的確掛著一絲一縷的絮狀物,并且奶粉中也有褐色的“斑點”。
聯(lián)系負責人“賀某”:
能否代表美素尚待查證此后,記者又于當天聯(lián)系上了賀某。賀某驚詫于記者知曉他的手機號,同時也未否認他是肖某所稱的“美素上海負責人”。記者曾親口向賀某求證其身份與職務,但賀某明確表示:“我可以告訴你的信息只有‘我本人姓賀,我的手機號碼是***’!”
由于賀某未提供其確切的身份信息,他關于此事的相關言論能否代表美素官方意見,尚不得知。賀某說:“從工藝角度講,美素奶粉絕不會有質量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沒有收到過可以證明美素奶粉有質量問題的證據。美素從來不會對消費者的任一質疑采取搪塞態(tài)度。”
針對顏先生的投訴,賀某說:“任何問題都有其處理措施和時間,我們不清楚顏先生如此急著要解釋,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
當天的采訪中,賀某說:“美素方面一直在跟進這一事件,包括我本人將在下周二或周三(即5月15或16日),親自電話聯(lián)系顏先生,了解具體情況。”對此,記者詢問:“親自電聯(lián)的決定,是在本報介入后才有的,還是原先就已安排好的?為什么自顏先生投訴至曝料時,以及記者的前期采訪中,均沒有聽聞這一最新消息?”賀某先是回應:“早已安排好的”,后又改口:“可能是美素內部信息傳遞的延誤,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深究這個問題。”
最新進展:
愿意予以換貨處理5月14日下午,顏先生接到了一名自稱“賀經理”的美素員工電話。據顏先生轉述,該人士稱,自己姓賀,是美素的客服經理,號碼顯示,該電話撥自上海。
“他所表達的意思主要有:一、從他接收到的照片看,奶粉中的褐色顆粒,是高溫制作過程中,乳糖碳化所致,褐色顆粒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二、此前花某在我和在記者面前言辭不一,代表花某向我道歉;三、對于存在問題的奶粉,愿意予以換貨,一罐換一罐;四、美素此前從未接到奶粉中存在異物的反映。”顏先生說。
“他對于奶粉中存在的絮狀物還是沒有正面回應,他一直說,美素此前從未接到奶粉中存在異物的反映。此前美素方面的幾位人士始終堅稱‘美素奶粉絕不可能存在質量問題’,賀經理在這次電話中沒有表現(xiàn)得那么自信。”顏先生說。
本報記者就賀經理給出的“乳糖碳化”解釋,向業(yè)內專家曾壽瀛求證。曾壽瀛為江蘇奶協(xié)原副秘書長,從事乳與乳制品安全、衛(wèi)生、質量控制方面工作達40多年。曾壽瀛表示,按照我國的奶粉制作工藝,高溫噴霧(將液態(tài)奶霧化為奶粉)不太可能導致奶粉中的乳糖碳化,因為高溫噴霧的溫度一般的六七十度。如果乳糖發(fā)生碳化,其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大約應在90℃至100℃以上。
另外,曾壽瀛認為,若是奶粉中的乳糖因高溫發(fā)生碳化,那么同一生產條件下的乳糖都會碳化,終端奶粉產品中的褐色顆粒應該不會只有零星的一兩點。
記者疑惑:
出于關愛予以換貨?
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美素對于“絮狀物究竟是什么”和“絮狀物怎么會存在于奶粉罐中”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另外,從曾壽瀛的專業(yè)剖析看,美素方面似乎就“乳糖碳化”還需給出進一步的專業(yè)解釋。
5月15日上午約11點,一名自稱是上海美素公關部的黃小姐主動致電記者。其所用號碼,與顏先生前一日收到的賀經理的座機號碼一致。記者回撥后,電話中的語音提示:“歡迎致電富仕蘭食品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黃小姐表示,她對此事作出的回應能夠代表美素官方。黃小姐表示褐色斑點對孩子沒有影響,但她說:“褐色斑點是奶粉在高溫下產生的焦糖顆粒。”對于記者反復詢問的“乳糖碳化”問題,黃小姐堅稱那是“焦糖顆粒”。
對于賀經理提出的換貨處理意見,黃小姐表示,這是美素方面出于對消費者的關愛,與賠償無關。黃小姐堅稱,美素奶粉都是經過進出口抽樣檢測的,擁有品質認證證書,“美素奶粉在開罐之前都不會有質量問題。”
美素應有更強的責任擔當名企大牌,幾乎都有自我標榜的癖好,這也難怪,做到這個份上都是“千錘百煉”殺出來的,想要低調都難。但是,把好話說到極致,比如“我們的產品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就太不給自己留余地,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曾經把“普遍、永久、完全”比喻為“棺材釘”,用現(xiàn)下流行的語言來解釋,那就是“離死不遠”了。
今天本報報道的美素奶粉“雜質門事件”,在記者與美素相關人員的多次聯(lián)系和采訪中,至今獲得的唯一確認性回答,就是那句“我們的產品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姑且不論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絕對”的事情,記者和消費者想要了解的是:美素的如此言辭,是否意味著過去、現(xiàn)在、將來對美素產品提出的任何質疑都是“毫無必要的”,或者是“無中生有的”,甚至是“惡意中傷的”?
在美素的“絕對自信”和消費者的“問題指證”之間,作為媒體不好對發(fā)生爭議的“問題產品”進行定性。僅就美素相關人員在與記者溝通過程中的表現(xiàn),卻還是有幾點值得與美素“理論一番”。
首先,一個企業(yè)應對消費者投訴的態(tài)度應該怎樣?事實上,任何企業(yè)都無法保證其產品絕對不出現(xiàn)任何問題,但在糾紛已經發(fā)生,甚至媒體已經介入,個案性“消費事件”即將變?yōu)?ldquo;公眾事件”的情況下,美素一味堅稱“我們的產品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不僅讓人感到企業(yè)對消費者投訴的漠視,也讓人感覺到企業(yè)的傲慢無禮。
其次,回應消費者和媒體質疑應該表現(xiàn)出怎樣的態(tài)度?在消費者和記者與美素人員的接觸中,多種答復的相互矛盾,言辭表達的含混不清,身份職位的刻意隱匿,極易讓人產生“被忽悠”、“被搪塞”、“被誤導”的感覺。也許不僅僅是美素,大多數(shù)企業(yè)尤其是著名企業(yè)的相關人員都是這樣受到“嚴格培訓”的,其對外措辭之嚴謹、表達之圓滑、含義之寬泛,只會給人留下“模糊事實、回避責任”的印象。
再次,怎樣正確對待“媒體介入”?在消費糾紛中,“媒體介入”常常令企業(yè)極為敏感或不安,尤其是在中國相對特殊的消費環(huán)境中,消費者不得已把媒體當作維權的救濟渠道。但是,就媒體應該秉持的專業(yè)主義態(tài)度而言,媒體不是法官,媒體的責任是“均衡報道”與“揭示真相”,如果企業(yè)有意無意地把媒體擺在對立的地位,其越是試圖掩蓋回避,恐怕就越是無法取得媒體和公眾的信任。
美素作為世界乳業(yè)巨頭之一,沒人能夠否認其品牌價值和品質優(yōu)良。但是,公眾對于名企和大牌有著更高的期待和更嚴的要求,這也是名企大牌必須為此承受的關注與壓力。如果名企大牌一方面極力標榜"我們的產品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又刻意回避或拒絕消費者、公眾和媒體的挑剔、監(jiān)督、質疑,那么這樣的企業(yè)至少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肯定是有瑕疵的。越是有影響力的大企業(yè)和著名品牌,就越是應有更多、更強、更真實坦誠的擔當!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