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jīng)。
主治: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適用于肺胃陰液不足而有熱邪者。兼入心經(jīng),能養(yǎng)心陰,清心火,除煩安神,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心煩不眠及熱傷心營、神煩少寐等。
1.治肺陰虛證
本品甘寒入肺,能「煺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藥性解》長于潤肺清金,「果是肺有燥熱,斯為潤燥滋液之要藥」《臟腑藥式補正》。若治陰虛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常與生地黃、玄參、川貝母等同用,如養(yǎng)陰清肺膏《中國藥典》。治陰虛火旺,虛火上浮之口鼻干燥、咽喉腫痛等,常與玄參、甘草、桔梗同用,如玄麥甘桔含片(《中國藥典》)。
2.治胃陰虛證
本品「津液濃厚,能入胃以養(yǎng)胃液」《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兼「清胃中之熱邪」《本草新編》?!阜参富鹌?陰液漸枯,及熱病傷陰,病后虛羸,津液未復(fù),火炎暑燥津,短氣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證,麥冬寒潤,補陰解渴,皆為必要之藥」《本草正義》。若治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隱隱灼痛、口干舌燥、納呆干嘔等,常與北沙參、石斛、玉竹等同用,如陰虛胃痛顆粒《中國藥典》。治津傷口渴,或內(nèi)熱消渴,常與天花粉、太子參、烏梅等同用。治腸燥津傷之便秘,每與生地黃、玄參同用,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3.治心神不寧
本品甘寒養(yǎng)陰,苦寒清火,入心經(jīng)。既養(yǎng)心陰,清心火,兼能除煩安神。若治陰血虛少之心悸失眠,常與生地黃、酸棗仁、柏子仁等同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治邪熱初入營分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等,每與黃連、生地黃、玄參等合用,如清營湯《溫病條辨》。
1、麥冬配桑葉:麥冬甘而微寒,長于養(yǎng)陰潤肺清熱;桑葉善于疏散風(fēng)熱,清肺潤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干咳痰黏等。
2、麥冬配五味子:麥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五味子善于斂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養(yǎng)陰潤肺,斂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燥咳較重,少動則喘,咳嗽吐痰不已等。
3、麥冬配玄參:麥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玄參善于養(yǎng)陰潤燥。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適用于肺陰不足而致喉癢,咳嗽無痰,口渴咽干以及腸燥便秘等。
4、麥冬配人參:麥冬長于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人參善于補氣。兩藥配伍,適用于氣陰兩傷,癥見神疲體倦,口渴多汗以及短氣等。
5、麥冬配知母:麥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知母善于滋陰清熱。兩藥配伍,可增強清熱潤肺,滋陰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咳嗽喘逆,痰黏難咯,胸中煩滿等。
6、麥冬配柏子仁:麥冬入心經(jīng),具有清心除煩之功;柏子仁甘平,入心經(jīng),具有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之效兩藥合用,增強了清心除煩,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適用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煩失眠,驚悸神疲,多夢健忘等。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