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暑不是入伏的標(biāo)志。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毕闹寥龜?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叭笔侵赋醴?、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小暑并不是最熱的時候,進入伏天后,市民將迎來酷暑的考驗。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節(jié)氣中開始的。每年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現(xiàn)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小暑,是中國24個節(jié)氣中的第11個節(jié)氣。小暑的時間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105°時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rèn)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2017年入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jié)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伏天時間算法: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jì)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fù)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jì)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