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參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微苦,平。歸脾、肺經(jīng)。 主治:益氣健脾、生津潤肺。對于熱病后期,脾肺氣陰兩虛而不受峻補或溫補者,用之較宜,尤治小兒虛汗最佳。因其作用平和,藥力較弱,須大量持續(xù)使用,療效始著?;蛉霃?fù)方作病后調(diào)補之藥。 補氣藥中「輕補」之品。對于熱病后期或體質(zhì)虛弱,氣陰兩傷而不受峻補或溫補者,用之較為適宜。若治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的納呆厭食、口干燥渴、大便久瀉、面黃體弱、精神不振,盜汗等,常與北沙參、白扁豆、山藥等同用,如兒寶顆粒(《中國藥典》)。治肺虛燥咳,可與麥冬、甘草同用。 太子參的藥理作用 1.增強免疫功能 太子參水提液0.2、1、2g/kg及太子參粗多糖灌胃給藥,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升高CD3+、CD4+、CD4+/CD8+T細胞數(shù)量,降低CD8T細胞數(shù)量,增加脾臟、胸
桑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 藥性:甘、苦,寒。入肺、肝經(jīng)。 主治: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本品質(zhì)輕疏散,甘寒潤燥,苦寒清熱。入肺經(jīng),能疏散風熱而解表,清潤肺燥而止咳,凡風熱、肺熱或燥熱傷肺而見咳嗽者均可運用。入肝經(jīng),能清肝經(jīng)之熱邪,兼能益陰,凡風熱、肝熱及肝腎陰虛所致目疾皆宜。此外,尚能涼血止血,可用于多種血熱出血。 1.治風熱表證,溫病初起 本品氣輕味薄,清芬涼爽,能清疏肺經(jīng)及在表之風熱,作用緩和,兼能止咳。故對于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邪在衛(wèi)分而見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者較為適宜,常與菊花、杏仁、桔梗等同用,如桑菊感冒片《中國藥典》。 2.治肺熱燥咳 本品苦寒能清金止咳,甘寒能潤燥肅肺。無論肺熱或燥熱傷肺,癥見干咳少痰或無痰,口渴,鼻咽干燥等,皆可配伍使用。若證情輕者常與苦杏仁、沙參、浙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
酸棗仁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酸,平。歸肝、膽、心經(jīng)。 主治:養(yǎng)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適用于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之虛煩不眠、驚悸多夢等。 1.治心神不寧證 本品味甘,入心、肝二經(jīng),能滋養(yǎng)心肝之陰血,「功專安神定志」(《本草撮要》),為滋養(yǎng)性安神藥。適用于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之虛煩不眠,驚悸多夢等,可單用,或與麥冬、制何首烏、茯苓等同用,如安神膠囊(《中國藥典》)。若治心神不寧屬心脾氣血兩虛者,可配黃芪、當歸、茯神等,如歸脾湯(《濟生方》);屬心腎兩虛,陰血虛少,虛火內(nèi)擾者,可與生地黃、麥冬、五味子等同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2.治體虛多汗,津傷口渴 本品味酸,能斂陰止汗,生津止渴。適用于體虛汗出,津傷口渴。體虛汗出者可與黃芪、五味子、山茱萸等同用,津傷口渴者可與生地黃、麥冬、天花粉等同用。
雞內(nèi)金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jīng)。 主治:健胃消食、澀精止遺、通淋化石。消食力強,兼能健運脾胃,可用于多種飲食積滯及小兒疳積。又能澀精止遺,通淋化石,可用于遺尿、遺精、石淋澀痛、膽脹脅痛等。 1.治飲食積滯,食積不化,小兒疳積 本品「善化有形郁積」(《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消食作用較強,又能健運脾胃。可用于多種食積不化之證,對脾虛食積者尤為多用,可單用研末服,或與神曲為伍,如復(fù)方雞內(nèi)金片(《部頒標準》)。若治食滯脾胃所致的疳證,癥見不思乳食,面黃肌瘦,腹部膨脹,消化不良等,可與使君子、茯苓、谷精草等同用,如疳積散(《中國藥典》)。 2.治遺尿,遺精 本品有固精止遺之功。治腎虛固攝無力而遺尿、遺精者,可單用炒焦研末以黃酒送服,或配伍菟絲子、桑螵蛸、鹿茸等,如雞肶脛散(《圣惠方》)。
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辛,溫。歸胃、大腸、肺經(jīng)。 主治: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適用于風寒感冒,鼻塞流涕較甚者;又為治鼻鼽鼻淵所常用。入陽明經(jīng),能祛風止痛,因「陽明之脈縈于面,故治頭面諸疾」《本草從新》,適用于陽明頭痛,眉稜骨痛,牙痛等。性溫氣香,「最能燥濕」《本草正義》,善除陽明之濕而燥濕止帶,主治寒濕帶下。又能消腫排膿,對于瘡瘍初起,或膿成難潰者皆宜,「所以外科用之」《本經(jīng)逢塬》。 1.治外感風寒表證 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較甚者,常與羌活、防風、細辛等同用。 2.治頭痛,牙痛,眉稜骨痛,頭風痛等 入陽明經(jīng),能祛風止痛,因「陽明之脈縈于面,故治頭面諸疾」《本草從新》適用于頭痛,可單用,或與川芎、綠茶為伍,如頭風痛丸(《部頒標準》)。治牙痛,可與細辛、全蝎、川芎共為細末,少許擦牙痛處。
肉桂藥用功效 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本品辛甘大熱,入腎經(jīng)。能「益火消陰,大補陽氣,下焦火不足者宜之(《本經(jīng)逢塬》),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能溫通血脈,去痼沈寒冷,凡諸病「因寒因滯而得者用此治無不效」(《本草求真》)。又能引下元虛衰所致上浮無根之火回歸于腎中,用治虛陽上浮諸證。此外,與補氣補血藥同用,「有鼓舞血氣之能」(《本草求真》) 1.治腎陽虛證-腰膝冷痛,陽痿宮冷,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 本品辛甘大熱,純陽溫散,入腎經(jīng)。能「益火消陰,大補陽氣,下焦火不足者宜之」(《本經(jīng)逢塬》),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若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腰膝冷痛,陽痿宮冷,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常與附子、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腎氣丸(《金匱要略》)。 2.治虛陽上浮諸證-虛陽上浮之眩暈、面赤虛喘、脈微弱等 本品大熱入腎,能引下元
朱砂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鎮(zhèn)驚安神、清熱解毒。適用于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及口舌生瘡等。此外,常用作丸劑的外衣,具有防腐作用。 1.治心神不寧證 本品質(zhì)重沈降,專入心經(jīng),長于鎮(zhèn)驚安神,為安神定志之要藥,可用于各種塬因所致的心神不寧證。因其性寒涼,又「能入心解熱而神安魂定」(《本草求真》)。故以治心火亢盛,內(nèi)擾神眀之心神不寧,心悸怔忡,煩躁不眠最宜,常與黃連、甘草等同用,如黃連安神丸(《直指方》)。若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之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中煩熱者,常配伍黃連、當歸、生地黃、炙甘草等,如朱砂安神丸(《內(nèi)外傷辨惑論》)。 2.治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 本品性寒質(zhì)重,有清心鎮(zhèn)驚止痙之功。凡「心經(jīng)驚熱,非此不除;神志昏亂,有此立效」(《本草約言》)。若治癲癇,狂言亂走,精神恍惚,疾發(fā)撲地,口吐白沫者,可與酸棗仁、乳香同用,如丹砂
板藍根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苦,寒。入心、胃經(jīng)。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本品苦寒,「辟瘟解毒能涼血」(《本草便讀》)。性能功用與大青葉相似,亦為表裡雙解、氣血兩清之品。 1.治風熱表證,溫病發(fā)熱-咽喉腫痛、高熱、發(fā)斑等 本品苦寒,「辟瘟解毒能涼血」(《本草便讀》)。功用似大青葉亦為表裡雙解,氣血兩清之品,適用于溫熱病衛(wèi)、氣、營、血的各個階段。對于溫疫時疾,未病可防,已病可治,單用或入復(fù)方均可。若治外感風熱、熱毒壅盛之發(fā)熱、咽喉腫痛等,常與大青葉、連翹、拳參同用,如感冒煺熱顆粒(《中國藥典》)。治氣分實熱,大熱大渴,常與石膏、知母等同用。治溫熱病氣血兩燔,或熱入營血之高熱、發(fā)斑等,常與紫草、生地黃、玄參等同用,如神犀丹(《醫(yī)效秘傳》) 2.治痄腮喉痹,丹毒癰腫-咽喉腫痛、口咽乾燥、腮部腫脹、大頭瘟疫,頭面紅腫、咽喉不利,及丹
黃芩的功效 藥性:苦,寒。入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主入肺經(jīng),善清肺熱,適用于邪熱壅肺之咳嗽。能瀉亢盛之火熱,止上炎之失血」(《本草正義》),有涼血止血之功,適用于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能清胞宮之火,「去胎前之熱」(《本草從新》),適用于妊娠「胎中有火熱不安」(《滇南本草》) 1.治濕熱證-見發(fā)熱身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者 本品味苦能燥濕,性寒能勝熱,有較強的清熱燥濕作用,能「通治一切濕熱」,凡「內(nèi)外女幼諸科之濕聚熱結(jié)病證,無不治之」(《本草正義》)。若治濕溫病,發(fā)熱身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者,常與滑石、豆蔻、通草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治暑濕蘊結(jié),身熱肢酸,胸悶腹脹者,可與滑石、石菖蒲、廣藿香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丸(《中國藥典》)。治濕熱瀉痢,常與葛根、黃連等同用。治濕熱黃疸,
芡實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澀,平。歸脾、腎經(jīng)。 主治: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本品味甘能補,味澀能收,主入脾腎經(jīng)。藥性平和,補澀兼得。既能補脾腎之虛以治本,又能止瀉固精以治標,兼可祛濕濁之邪以止帶。 1.治脾虛洩瀉 本品「味甘補脾,故能利濕」(《本草求真》);味澀能固,故能止瀉。作用平和,能補能澀。適用于脾胃夾濕之腸鳴洩瀉,常與人參、白術(shù)、蓮子等同用。 2.治遺精白濁、小便不禁 本品味甘澀,入腎經(jīng)。能益腎固精縮尿。若治腎虛遺精、白濁,每與金櫻子為伍,如水陸二味丸(《部頒標準》)。治腎虛小便頻數(shù),甚至失禁或遺尿,常與菟絲子、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3.治帶下 本品既能補益脾腎,又能收澀、除濕而止帶,為治帶下的常用藥物。主要適用于脾腎兩虛,下元虛冷,帶脈失約之帶下清稀如注者,常與山茱萸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jīng)。 主治: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本品辛甘溫煦,能散風寒于肌表,宣陽氣于衛(wèi)分,凡風寒表證,無論表實無汗,抑或表虛汗出,用之皆宜。 1.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風寒表證 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麻黃湯(《傷寒論》);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同用,如桂枝湯(《傷寒論》)。 2.治胸陽不振之胸痹心痛-寒凝諸痛 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治中焦虛寒之脘腹拘急疼痛,配白芍、甘草等,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治血寒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配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如溫經(jīng)湯(《金匱要略》);治風寒濕痹,肩臂疼痛,配附子、甘草等,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3.治心陽不振或心失溫養(yǎng)所致的心下悸動、喜得按捺-心悸,痰飲,水腫
三七的功效作用 藥性:甘、微苦,溫。入肝、胃經(jīng)。 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的特點。凡體內(nèi)外各種出血皆可運用,對出血兼夾瘀滯者最宜。又善化瘀,通利血脈,以止痛稱著。可用于多種瘀血證,尤以治跌打傷痛、胸腹刺痛為佳,內(nèi)服外敷,皆有捷效。 1.治出血-咯血,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及二便下血 本品入肝經(jīng)血分,既能止血妄行,又能活血散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傷正的特點?!缸钪怪T血,外血可遏,內(nèi)血可禁」(《本草新編》),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脈外所致的內(nèi)外各種出血,無論有無瘀滯,均可應(yīng)用,尤以有瘀滯者為宜,單味內(nèi)服外用,或配伍運用均有良效。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可單用本品,如三七片(《中國藥典》)。治咳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可與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血丹(《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甘、咸,溫。歸腎、大腸經(jīng) 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能補腎陽,益精血,「為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本草匯言》),適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早洩、宮冷不孕、腰膝酸痛、筋骨無力等。 1.治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證 本品甘溫質(zhì)潤,入腎經(jīng)。能補腎陽,益精血,起陽痿,暖腰膝。且溫而不燥,補而不膩,滑而不洩,為「平補之劑」(《本草匯言》)。適用于腎陽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畏寒怕冷、陽痿遺精等,可與淫羊藿、熟地黃、鹿角膠等同用,如添精補腎膏(《中國藥典》)。 2.治腸燥便秘 本品性溫質(zhì)潤,「善滑大腸而下結(jié)糞」(《玉楸藥解》),「通腑而不傷津液」(《本草正義》)。適用于老人腎虛腸燥、產(chǎn)后血虛、病后津液不足之便秘,可單用大劑量煎服,或與當歸、何首烏、蜂蜜等同用。
桔梗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本品辛散苦洩,主入肺經(jīng),「功著于華蓋之臟」(《本草徵要》)。長于開宣肺氣,寬胸快膈,消痰止嗽,且藥性平和,大凡咳嗽痰多,胸悶不舒,無論外感內(nèi)傷,屬寒屬熱皆可運用。 1.治咳嗽痰多,胸悶不暢 本品辛宣苦降,主入肺經(jīng)。長于開宣肺氣,寬胸祛痰。凡「咳嗽痰喘,非此不除」(《本草匯言》)。因其藥性平和,故運用廣泛。凡咳嗽痰多,胸悶不舒,無論外感內(nèi)傷、屬寒屬熱,皆可運用。治風寒咳嗽,痰多凊稀,常配荊芥、紫菀、陳皮等,如止咳寶片(《中國藥典》)。治風熱咳嗽,常配桑葉、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飲(《溫病條辨》)。治肺熱咳嗽,痰稠色黃,咯痰不爽等,常與浙貝母、黃芩、枇杷葉等同用,如桔貝合劑(《部頒標準》)。 2.治咽痛音啞、咽喉腫痛 本品能開宣肺氣以利咽開音,凡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諸癥,均可配伍使用。
褪黑素的功效與作用 1、改善睡眠:褪黑素看起來非??煽浚煽s短睡眠潛伏期,并可誘導(dǎo)更快的入睡。這可能與褪黑素的低溫(降溫)效應(yīng)有關(guān),但并不一定表明睡眠質(zhì)量更好。在患有塬發(fā)性失眠癥的老年人中,褪黑素(2mg緩釋配方)已顯示出改善睡眠質(zhì)量的功效。褪黑素還對患有影響發(fā)育的失眠癥的兒童有效。 2、減少時差癥狀:在外部刺激(陽光和黑暗周期)和內(nèi)部刺激(內(nèi)部時鐘)不同步的情況下,補充褪黑素被認為有助于重建平衡。對10項跨越至少5個時區(qū)的研究進行的Cochrane數(shù)據(jù)庫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當在目的地睡前服用時,褪黑素明顯比安慰劑更有效,使晝夜節(jié)律正?;p少時差癥狀。根據(jù)研究結(jié)果,褪黑素對減少時差的影響在500mcg和5mg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用5mg注意到一些更好的睡眠。應(yīng)該指出的是,有些人仍然會經(jīng)歷時差,因為薈萃分析指出,在報告?zhèn)€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兩項研究中,約18%的受試者在褪黑
陳皮的功效 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用于各種痰證,尤以治濕痰、寒痰為宜。此外,與補益藥同用,可使之補而不滯。 1.治脾胃氣滯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乏味,舌苔白膩等 本品辛溫氣香,主入中焦。長于「理氣散寒,寬中行滯,健運腸胃,暢利臟腑,為脾胃之圣藥」(《本草匯言》)。且性溫而不峻烈,適用于各種塬因所致的脾胃氣滯證。因其味苦,又「能燥脾家之濕」(《本草經(jīng)疏》)。故對于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乏味,舌苔白膩等寒濕阻滯中焦者最為適宜,常與蒼術(shù)、厚樸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劑局方》)。若治脾虛氣滯,胃脘悶脹,食慾不振,大便溏薄,或嘔吐、洩瀉等,常與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如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食積氣滯,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厭食等,常與山楂、神曲、萊菔子等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 2.治咳嗽痰多 本品苦溫
川芎的功效 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祛瘀以通脈,又能行氣開郁以止痛,為「血中氣藥」(《本草綱目》)。大凡血瘀氣滯諸痛皆宜。因善「行血海以疏經(jīng)滯」(《藥鏡》),故為婦科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又「上達頭目,直透頂巔」「旁行肢節(jié),貫通脈絡(luò)」(《本草正義》),有祛風止痛之功,為治頭痛、痹痛的常用藥物,尤為治頭痛之要藥。 1.治血瘀氣滯諸痛-胸脅刺痛、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 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祛瘀以通脈,又能行氣化滯以止痛,為「血中氣藥」(《本草綱目》)。凡血瘀氣滯所致的胸脅、心腹諸痛及跌打傷痛皆可運用。若治心脈瘀阻,胸痹心痛,常與叁七、紅花同用,如舒胸膠囊(《中國藥典》)。治胸中瘀血,胸脅刺痛,常配桃仁、紅花、桔梗等,如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治跌僕損傷,瘀腫疼痛,可配乳香、沒藥、叁七等。因其下行血海,長于「下調(diào)經(jīng)水」(《本草匯言》),
紅茶的功效 1.保護牙齒健康 除了勤刷牙、使用牙線以及漱口水來清潔牙齒,可曾想過喝茶塬來也是一種保護牙齒的好方法?日本的一項研究中就指出,紅茶中的多酚有抗菌的功效,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每天飲用叁杯無糖紅茶,可以幫助抑制口腔中的牙菌斑等細菌孳生,降低蛀牙及牙周病的風險。如果害怕喝茶導(dǎo)致牙齒染色變黃,不妨可以在喝完后漱漱口,或來片口香糖刺激口水分泌,減低染色的程度。 2.讓你愈喝愈年輕 當我們吸入空氣中的那些氧氣,在體內(nèi)參與新陳代謝后會生成少量的「過氧化物」,讓我們的身體逐漸氧化老去,可以說是歲月催人老,人不得不老。想要對抗這些「自由基」,就必須要仰賴抗氧化劑的幫忙了,而在紅茶中富含的黃酮類化合物/類黃酮,能夠有效的抗氧化以及減緩發(fā)炎效應(yīng),讓你愈喝愈年輕。 3、保護你的心臟與血管 茶葉裡面的單寧酸、兒茶素,可以幫助身體
益母草的功效 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捎糜诟鞣N瘀血病證,尤為「治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及胎前產(chǎn)后一切諸疾之要藥」(《本草約言》),故有「益母」之名。入膀胱經(jīng),能利尿消腫,對水瘀互阻之水腫尤為適宜??嗪芮鍩峤舛?,味辛能散瘀消癰,適用于熱毒瘡瘍初起。 1.治血瘀證-經(jīng)閉、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產(chǎn)后惡露不絕等 本品辛行苦洩,主入血分,善能行血通經(jīng),消瘀逐滯。為「治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及胎前產(chǎn)后一切諸疾之要藥」(《本草約言》),故有「益母」之名。適宜于瘀血所致的經(jīng)閉、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產(chǎn)后惡露不絕等,可單用熬膏服,即益母草膏(《中國藥典》);或與當歸、川芎、木香合用,即益母丸(《中國藥典》)。本品活血祛瘀,也可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多與其他活血療傷止痛藥配伍使用。 2.治水腫尿少 本品苦降下行,入膀胱經(jīng),能利尿消腫,用于水腫、小便不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適用于血虛不榮之面色萎黃,及心失所養(yǎng)之心神不寧。 1.治脾氣虛證 本品味甘,能「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本草匯言》)。適用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因其作用緩和,常作為輔助藥用,能「助參芪成氣虛之功(《本草正》),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2.治心氣虛證 本品味甘,能益氣養(yǎng)心。對于心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之脈結(jié)代,以及陰血虧虛,血脈失充,心失所養(yǎng)之心動悸,有復(fù)脈寧心之效,常重用炙甘草,并與人參、阿膠、生地黃等配伍,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3.治咳嗽 本品甘平入肺,長于「止咳嗽,潤肺道」(《藥鑒》),兼能祛痰。因其性平力緩,故對于各種咳嗽,無論寒熱虛實、有痰無痰、新病久病皆宜。如治風寒咳嗽,可與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