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半的小黃,很喜歡打人,稍不如意就會打人、罵人、推人...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發(fā)展極其有害,父母必須予以糾正。
一、孩子的野蠻行徑分幾類
1、取樂性攻擊行為 以身體、言語或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向其他人實施攻擊,以取得心理快樂,精神愉悅。
2、報復性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受了別人的氣,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從而使得攻擊行為更加嚴重。
3、習慣性攻擊行為 頻繁的攻擊性行為形成了習慣,在情緒低落或者亢奮時都有可能發(fā)生,而且形式多樣,或說粗話罵人,或隨手亂摸等。
4、遷怒性攻擊行為 當孩子受到批評時,感到心中憤憤不平,但他們知道這種情緒不能向老師和父母發(fā)泄,而只能把怒氣發(fā)泄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5、模仿性攻擊行為 在流行的電視、電影、游戲中,模仿其中的暴力行為。
6、妒忌性攻擊行為 因為妒忌其他小朋友而產(chǎn)生的一種攻擊行為,方式以語言為主。
二、孩子的攻擊行為如何產(chǎn)生
1、兒童辨別是非能力差,這是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寶寶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他們不能很好的辨別是非對錯,所以,當電視、電影、游戲中的暴力行為出現(xiàn)時,他們便會模仿學習,并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英雄行為。而且這樣的攻擊性行為還會在同伴之間傳播。
2、攻擊行為經(jīng)常是不愉快情緒的自然發(fā)泄 如果寶寶情緒過度低落,或者大人總是讓他們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這時,孩子就要發(fā)泄不滿的情緒了,他們的發(fā)泄方式不像成人那么多樣化,可以聽音樂、散步、運動,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的宣泄方式非常簡單,常見的是大哭,當然,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也是其中的一種。
3、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或方法不正確 孩子做錯了事情,有的父母不分事由便打孩子,寶寶便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對爸媽的這種行為感到不滿,他們會把這種行為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從而形成了攻擊行為。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