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作文專區(qū) > 中考作文 > 中考作文素材 > 中考作文素材 經典素材25則

中考作文素材 經典素材25則

2012年11月02日 17:14編輯:希和來源:互聯(lián)網
導讀:如何寫好中考作文?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素材,好素材可以充實文章,而且可以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讓人覺得文章不空泛。本文列舉了中考作文可以使用的經典素材25則,希望能夠幫助廣大考生取得好成績。

  1、“為了中華之崛起”

  奉天(今沈陽)東關模范學校魏校長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讀書是為了什么?

  在種種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未厭居

  葉圣陶早期擅長描寫“灰色卑瑣”的人生,對黑暗社會采取“諷它一下”的態(tài)度。有人說他的作品有厭世思想,葉即反其道而行之,為書齋取名“未厭居”,散文集出版時題名《未厭居習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跡。

  3、髀肉復生

  劉備一次赴劉表之宴,席間去廁所時,見大腿肌肉滾圓,感嘆光陰如箭,功業(yè)未建,心中傷嘆流淚。

  4、曹操招賢

  曹操強調用人唯才,而不問出身、資歷和所謂的德行,甚至“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劉備起兵

  《三國志》載,劉備是個“織席販履”的窮漢,他的起兵,靠的是兩個馬販子,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奴。兩人見劉備有大志,“多與之金財”,劉備據財“用合徒從”。

  6、曹操“捉刀”

  三國時劉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yè)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會見胡使,自作衛(wèi)士,在交椅旁提刀警衛(wèi),使“捉刀”與“代筆”相對,為后人留下冒名頂替的典故。胡使別有慧眼,認為坐上的“曹公”美則美矣,“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漁的問號

  幼年念書,李漁在《孟子》中讀到“雖褐寬博”一句時,老師解釋說:“朱熹說,褐,即貧賤人穿的衣服,寬博,即又肥又長。”

  李漁認為既然是窮人,就該把衣服做得短瘦一點,也好省些布料,為何卻不呢?老師也解答不出來。

  成年后,他游歷到孟子說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請教,才知道之所以寬大為衣,是白天當衣,夜晚當被。李漁終于明白了幼時的疑問,也知道朱熹的解釋是對的。

  8、錢學森回國

  1947年,年僅36歲的錢學森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錢英就計劃返回祖國。1950年7月,錢學森正式通知美國政府決定回國,美國海軍次長丹?金格爾說:“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到哪里,他都值五個師。”到了1955年,經過周恩來等人的外交努力,錢學森才得以回國。

  9、慈禧之嘆

  清末張之洞獻給“老佛爺”慈禧一雙碧玉耳環(huán),青翠欲滴。慈禧先是愛不釋手,繼又長嘆一聲,將耳環(huán)收起。宮女問之,她說:如果數(shù)十年前我得到這雙耳環(huán),它一定能為我增色,現(xiàn)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綠恐怕只能反襯出我的衰老

  10、孔融爭擔兄過

  東漢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漢獻帝時曾做過北海相??兹趶男【团c家中兄弟十分友愛,“融四歲,能讓”可說是婦孺皆知。在他十六歲時又發(fā)生一件令世人贊嘆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個朋友叫張儉,為官清正,敢于仗義執(zhí)言。他揭露皇帝的寵臣侯覽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結果反遭侯覽迫害。張儉被迫逃離京城,侯覽倚仗權勢,下令追捕。這一天,張儉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處暫躲一躲。湊巧孔褒不在家??兹谥切珠L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把張儉留了下來。后來,官兵來抓張儉,在孔融的幫助下,張儉得以逃脫,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卻被抓入獄。在衙門里,兄弟二人都爭著把罪名攬在自己身上,弄得縣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兹谡f:“收留張儉的是我,幫助張儉逃脫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責都由我承擔。”而孔褒卻說:“張儉是我的朋友,他是因為我才來投奔我家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兩兄弟互不相讓,明知認罪以后要受處罰,可是都爭著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攬,縣令只好向上司稟報。最后,為了討好侯覽,判了孔褒的罪。

  11、譚嗣同

  變法失敗后,譚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準備劫獄救出光緒帝,由于看守太嚴,才未動手。

  日本使館派人和他聯(lián)系,對他說“可以設法保護”,譚說:“大丈夫不作則已,作事則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變法流血者,請自譚嗣同始。”

  臨刑時,他慷慨陳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書生楊銳

  光緒帝預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楊銳入宮,說明太后舉動,要楊銳設法。楊銳驚惶失措,冒了一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家事,應當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13、司徒雷登

推薦欣賞